“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要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电视剧《蜗居》台词 真的有你意想不到的生活 网易新闻最近爆出“实拍广州贫民窟,孩童和猪狗在泥地打滚”的新闻,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车陂农场位于一线城市广州的发达地区——天河市区的旁边。记者拍摄的图片显示:成堆成堆的高楼大厦旁是低矮污秽的临时搭建房,成吨成吨的垃圾无人清理,城市里禁止的交通工具在这里随处可见,基础设施落后,唯一值得幸运的是,在这荒芜的山头,给了不少的城市工人一个停歇的地方,至少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张床。如今面对城市整治,他们不得不离开当初寄托自己“城市梦”的地方,而我们也从没见过蜗居的他们。 110平方米,4室1厅2卫,精装修,每月房租650元……看到这样的招租广告,你会不会心动?这房子共设有18个床位,你独享的只是1个不到1米宽的床位,每天还要和8-10个人共用个厕所,你还会心动吗?可是真的有人就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世界上真的有人就过着你意想不到的生活。如北京的“井底老人”全友芝,白天,她在街头游荡,衣衫褴褛,以捡破烂为收入;晚上,她蜗居在不足3平方米的井底下,隐匿在角落里的她选择在世界流浪。他们每天以捡北京城市周边的垃圾为收入。还有不少的“北漂”等等,在现实和理想的碰撞中颠沛流离,一天疲倦的工作之后,还要蜗居在小房子里面。 在外拼搏的你是“蜗居族”吗?如果你居住在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里,如果你和许多人共用有限的空间,如果你怕过多的支出会干扰自己买房的进度,如果你有被大城市所抛弃的孤独感,如果你心心念念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么你就是“蜗居族”的一员了。 大城市里,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 ,如果没有厚实的家庭背景和超出寻常的才能,就很容易进入蜗居的大家庭里。尽管一线城市的房价一路走高,还是有太多的人想在大城市里出人头地,家庭的希冀催促他们努力拼搏,在一个寸土寸金的地盘里,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共同认知。 房子——寄托?束缚? “家”和“房子”,我们该怎样去衡量,自从这两者被混为一谈之后,有太多的人等着去买房子,买的起的人要买,买不起的人拼命赚钱,只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房子”的概念尽管有些变化,但终究其实质是没有变化的。中国五千年文明,讲究一个“和”字,秉承着先成家后立业的观念,自古以来都喜欢集聚居住。在中国三纲五常的影响下,房子成为了家的物质基础,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有一个自己能遮风避雨的地方是十分必要的,房子既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慰藉。而我们在电视或者书中看过的四海为家的游子,也只是在少数,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教导下,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么洒脱呢? 时至21世纪,买房子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结婚买房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固有模式,不管是房奴,还是蜗居族,面对大城市里房价的一路飙升,他们依然选择为了一套昂贵的房子而继续努力拼搏,因此,身肩家庭重担的他们还要承受巨大的房贷压力。他们省吃俭用,生活平淡,只为了在大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地方。 不难发现,这些“蜗居族”对房子的追求也来自家庭父母的影响,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父母的希望,想给父母更好的生活,纷纷奔往就业前景广阔的一线城市——北上广等等……四年安逸的大学生活也因此画上了句点,接踵而至的是工作压力大,生活担子重。 “蜗居族”的形成与社会整体的认知也有莫大的关联。大部分人在众人观念的引导下,听从父母的安排,努力工作,为了以后家庭生活的幸福,不讲究自我目前生活条件的奢侈,生活苦涩无奈,在获得一点物质成就之后,这些孩子也就得到了周围的人的赞许和鼓励。相反的,有些年轻人尽管收入微薄,但是他们并不关心自己的存储有多少,他们被称为“月光族”,他们的理念是——人生苦短,需及时行乐。他们不会亏待自己,不会为了一套房子而省吃俭用,在他们看来,房子并不重要,只要自己生活得快乐就好,而周围的人对这样的年轻人一般会用“纨绔子弟”来形容。 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没有标准去衡量孰是孰非,不管是对快乐的追求,还是对理想的拼搏,我们都应该用理智的态度去面对。 在中国,“房子”甚至代表了整个家族的利益和幸福,中国人会觉得在城市中租房是一件十分丢脸的事情,因而为了自己更有“面子”,没有房子想买房子,有房子的就想多买几套。可是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房子”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束缚。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美国仍然坚持买房子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外国移民,购买房产能使他们获得安定感,也能赢得社会的尊重;二是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他们有购房的基础;三是持有传统观念的美国人,他们把拥有房产看做自己的个人财富。而大批大批的年轻人并不支持买房子,一则他们无法承担这高昂的房价,二则他们更想有自己轻松不受控制的生活。而这一切,都显示了美国为代表的一系列的国家,对“房子”概念认知的不同。 游牧民族文化影响下的西方,崇尚自由和随遇而安,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居住,西方人租房子住的现象也因此特别的普遍。西方人结婚,无所谓房子,他们不会单独为了结婚而买房。在西方的发达城市里,很大一部分居民选择永远也不买房,一部分的原因是想提高生活质量,不想成为房奴,另一部分的原因是买不起房。 留守难负重压,逃离忧心发展 “逃离北上广”、“退居二线”成了不少历经千辛万苦挤进大都市的年轻人的热点话题。百度年轻人最想逃离的城市榜单中,北京、上海和广州毫无争议地排在了前三的位置,不少网民吐槽:房价太贵、压力太大、没有家的感觉、现实的打击、再不走,我都要打一辈子的光棍了……这些都表现了网民们对大城市的迷茫与滞苦。 尽管许许多多的年轻人高呼“回老家去”,但是一旦退居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失业率又会骤然提升,小城市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配置上,始终与大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不少的人在坚守和逃离之间进退两难。 生活在上海的一位名叫贺云龙的财经记者,在微信中表示:如果再找不到房子,老子今晚就要露宿街头了。几经周折之后,该记者在上海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落脚之所,三室两厅的房子被分割成7家,据他描述,尽管许多人生活在一起,但大家很少交流,回家之后就是关门睡觉,周末也不大出来。他说自己身为财经记者,白天可能在高档写字楼里采访CEO,或者晚上参加一个高端经济论坛的晚宴,这在父母和旁人的眼里都是十分光鲜的工作,而当蜷缩在一个小空间时,那份心酸和心理落差只有自己知道,他感觉自己也没有真正地被这个城市所接纳,自己也始终在那个“圈子”之外。大城市竞争压力太大,可是若要退居二三线的小城市,自己将更快面临失业的困境。 纠结在这种高成本生存的压力下,不少年轻人的梦想遭到了打击,曾经踌躇满志的他们选择在大城市奋斗,希望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而留守的尴尬、滞苦却渐渐把他们的热情消磨殆尽,如今想要离开大城市的他们,只觉空有满腹才华,发展堪忧。
http://www.dxsbao.com/news/162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