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27日报道 英媒称,曾经,只有持有外国护照的人才能就读中国的国际学校:外国专家的孩子或者归国华侨的后代。中国公民仍被禁止进入这样的教育机构,但近来,新型学校在中国激增,为计划赴海外留学的中国国民提供国际课程。自2011年以来,这类学校的数量已翻了一番以上,超过500所。许多国际学校聚集在富裕的东部沿海地区,但就连贫穷的内陆省份也有此类学校,比如甘肃、贵州和云南。
据英国《经济学人》网站11月26日报道,其中一些国际学校是民办的,包括著名的外国机构的分支,就连全部中资的机构常常也采用外国名字,以增加其吸引力。自2003年以来,大约有90所公立学校也开设了国际项目,其中许多是中国的重点中学。
报道称,新的法律使得此类学校更难经营。2014年,北京教育当局停止批准公立中学开设新的国际项目。其他好几个城市也将针对此类机构的政策变得更加严格,包括广州、上海、深圳和武汉,一些城市对国际项目的费用设置了上限。
本月早些时候,一项新法律禁止营利性的民办学校教授九年义务制教育。在此之前仅数日,上海开始执行禁令,不让国际学校使用“外国课程”。一些此类机构已经提供混合内容:总部设在广州的威科姆阿比国际学校,附属于英国女子寄宿学校,该校教授“政治课”,以及中国的数学课程。但对于许多家长而言,新法规可能抹灭此类机构的特点,即提供替代中国主流体制的选择。在中国主流体制中,学生花费多年时间填鸭式地学习,为竞争极为激烈的高考做准备,重视死记硬背甚于批判性思维或横向思维。
人大代表说,出台这些法规是出于对国际学校质量的担忧。中国公立学校内设的国际项目的扩张也激发了人们的强烈反应,人们反对使用公共设施和资金来教授计划出国的学生。因为进入公立学校的人数是固定的,所以重点中学受到指责。人们指责它们减少普通学生的人数,为其盈利丰厚的国际项目留出名额。地方政府也常常为私立学校提供资金。
报道称,但猛烈抨击国际学校可能带来风险,针对它们的攻击实际上是针对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中国人长期以来视教育为通向成功的通行证,越来越多人有强烈愿望和方法将其后代送出国留学。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称,大约57%的中国家长愿意这样做,如果他们有能力负担的话。
报道称,因为在15岁以后,上学是自愿选择,所以家长必须承担学费,即使在公立机构也是如此,另外,对中国国际学校的限制很可能使得在更小年纪出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增多。
报道称,限制营利性学校还可能打击另一个日益扩大的教育市场:满足民工子女的需求的城市民办学校,他们因为没有必需的居住证而不能在普通公立学校上学。(编译/胡婧)
http://www.dxsbao.com/news/161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