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集团:记者网红养成记 文/郑洁洁 近日,南方报业在创刊67周年前夕宣布启动“南方名记培育工程”。此工程的核心内容 是:“将记者进行一定的包装,将其打造成媒体时代的主流网红”。南方报业这一举措引来了多方关注。 此“网红”与彼“网红” 著名评论人曹林就此事发表了一篇名为《把名记往网红上培养,可能是转型转晕了头》 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言辞犀利地抨击了培养记者网红的做法:“难道报纸真的已经沦落、溃 败到把“网红”当救命稻草的地步了?网红可以不要脸,报纸可以不要脸吗?” 对于曹林的这篇文章,读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读者十分认同他的观点, 认为当今世界,记者网红化、新闻娱乐化、信息垃圾化、认识浅薄化,是媒体堕落的表现。网友“言言叶之庭”道:“真的很讨厌现在这种娱乐风气,什么都追求网红网红的,大众一时的娱乐消费过后能留下什么?真正的名记才会让大家永远记住”。 就拿之前很火的“蛇精男”“蛇精女”为例。这两个网红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按照自己的想法整容、炫富。通过一些与其年龄不合的言行博眼球。此类行为受到了大量网友的抨击。与此同时,也是网友的高度关注使他们成为了网红。这也成了网红的常态,让人们对网红留下不好的印象。 但“记者网红”与“网红”是有着极大区别的。 “南方名记”是由公开选拔产生,以颜值、素质、气质为选拔标准。都说现在是看脸的时代,有颜值的记者自然会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有利于扩大新闻的传播面。选拔记者的第二个标准-----素质,也能保证新闻产品的质量,不会使记者仅仅充当一个花瓶的角色。而气质方面更是要求记者心有用户,肩有担当。只有满足了这三个要求,才能称得上南报培育的合格的“网红记者”。 说到网红,大多数人便对它贴上了虚假、作的标签。还有网友说:“网红就是精致包装呈现伪日常,秀下线、不要脸、博眼球”等。但很多人对记者的观念还停留在很传统的方面。一位昵称为oh!oh!Oh!的网友说道:“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总觉得一个好的记者应该向新闻编辑室里演的那样,守住初心和本真。”当新颖的“网红”与传统的记者相碰撞时,人们想到的更多的是“网红”留下的不好印象。但正如“放进一滴黑墨水可以染黑一杯清水”一般,“网红”成了染黑清水的罪魁祸首。 “记者网红”:谋求发展新思路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一直在寻找方法取得突破。今年3月,广东省委常委、宣 传部部长慎海雄表示:“广东媒体完全具备在新形势下的大展拳脚的底蕴,具有很好的条件 和基础,不缺乏改革的土壤和文化基因”。 南报集团也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以“记者网红”的形势。南报对“南方名记培育 工程”的官方释义是这样的:“所谓‘主流网红’有其特定的内涵,旨在强调在新媒体环境 下的‘名记’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写手’,还要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强化服务用户意 识,还要把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从报纸扩展到网络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上”。 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南报也是紧跟时代潮流,利用网民们喜闻乐见的“网红”这一形式作为自己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增加传播途径,扩大传播范围。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南方报业启动“南方名记培育工程”有利于培养一批具有新媒体采编运营能力的全媒型专家型省生力军,打造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网红”。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媒体发展而言,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记者网红”的培养能使其增强竞争力。 在报业发展的巅峰时期,南方报业可说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位名为“大河之南”的网友就曾这样评价:“南方媒体的深度、苛刻、个性是内地媒体无法做到的!还记得‘南方都市报,做中国最好的报纸’!”。南方报业旗下的许多报纸做过的报道直到现在还让人印象深刻。如《南都记者替考卧底组织参加高考曝光跨省团伙》《对不起,你已经被踢出深圳》等都是点击率超百万的原创稿。 作为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媒体,它是有着自己的骄傲的。而南报想要捍卫自己的地 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培育记者网红是其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如果能将此事做好,便易 形成品牌效应,对南方报业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条条大路通罗马,培育记者网红只是南方 报业为了成功正在探索的一条路而已。 纸媒转型:“花样百出” 为扩大纸媒的影响力,许多人在不懈努力着。纸媒的转型也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通 过转型增强公司活力,推动公司发展的案例不在少数,而浙报集团与《纽约时报》便是其中的先锋官。 在2016新榜创业大会上,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获得新媒体排行榜2015年度转型新榜样奖。 这是对其转型成效的高度评价。浙报集团早在2009年就开始转型,历经了一条十分艰难复杂的转型之路。在集团一把手高海浩社长的带领下,员工们转变了观念,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风险。集团通过良好的资本运作、提高市场化能力、加强互联网构建等方法推动了转型的成功。 格视网在《浙报转型发展案例分析》中这样写道:“做为一家典型的省级党报机构,浙 报传媒在2011年借壳上市以来,通过积极资本运作。被认为是传媒业的转型代表。在媒体 融合劲风之下,一些机构也将之作为媒体融合的典例” 浙报集团的转型如果说是较为常规的,以互联网为中心,以用户为核心的转型尝试,那 么《纽约时报》的转型方式就算得上是不走寻常路了。 据国外媒体报道,《纽约时报》与加州初创企业Chf'd达成一项合作协议:双方合作通过《纽约时报》的美食专栏推出食品配料外送业务。在人们对此唏嘘感叹道:《纽约时报》只能依靠送外卖来生存之时,其CEO马克-汤普森对这个计划却十分坚定,他说:“我们对于自己的策略依旧十分乐观,并相信自己的这一及时转型会为我们在2016下半年带来积极的作用”。 令人惊讶的是,此策略实施后受到了很好的反响。《纽约时报》现有付费数字订阅用户 为136万,但该网站目前已有700万的活跃用户和超过1.7万份食谱。这些数据也向我们展 示了其转型的成功。 除了纸媒之外,其他媒体的转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外界对于媒体转型的讨论也不曾停止。知乎用户Steven”表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早已开始,并且将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长期过程。这必将是一个传媒业大发展、大变革、大有作为的时代”。
http://www.dxsbao.com/news/152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筑梦旅程记,难忘支教行学校: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姓名:余丹丹“幸好,人生有离别。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是好的,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成甜美的水晶。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最好,雾散云……
余丹丹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查看全文 >>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无处不在”阳光协会的这句宣言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支教,今年已经是第十五年了,一届又一届的支教队员将爱和知识接力传递,阳光协会与大别山这个地方……
张瑛 扬州大学农学院查看全文 >>
星火燎原——扬州大学阳光协会支教队员曹倩倩“恨江郎才尽,无法描摹你的眉眼”。当我提笔写下这段青涩回忆的瞬间,脑海中满溢着你们羞涩真挚的笑脸,却不知从何处下笔,只好将自己也理……
曹倩倩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扬州大学阳光协会实践团队赴六安市金寨县开展支农支教活动疫情爆发,每个人在家自我隔离,社会发展严重停滞。武汉封城,红区示警。城内一片死寂,城外惊心动魄。人们开始惧怕武汉这座历……
诸仁 扬州大学查看全文 >>
扬州大学阳光协会实践团队赴六安市金寨县开展支农支教活动疫情爆发,每个人在家自我隔离,社会发展严重停滞。武汉封城,红区示警。城内一片死寂,城外惊心动魄。人们开始惧怕武汉这座历……
诸仁 扬州大学查看全文 >>
愿下一年相遇,你们还能记得——阳光协会支教团成员周玥尧回忆起这几天的点点滴滴,心中有说不完的感受,可却迟迟没有下笔,不知从何开始写……想了许久,想起了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他……
周玥尧 扬州大学农学院查看全文 >>
身处千里外,心在咫尺间——阳光协会支教团成员吴芳琳细雨如丝,紧促而有节奏地滴落在窗沿,一如我当时的心跳。我焦坐在电脑屏幕前,目光聚焦于右下角的时间上,眼望着它缓慢地变化着数……
吴芳琳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等我赴你们的约——-阳光协会支教团成员钱相玲“同学们,早上好呀!”“老师好”“那我们开始上课啦!”叮铃铃,闹钟响了,原来,是梦。支教还剩没几天就结束了,可是我的心似乎留在了大……
钱相玲 扬州大学农学院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