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7月1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筑梦青年”实践团走进曾经滋养、历练青年习近平的地方——延川县梁家河村,进行以“初心不忘新青年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学习、参观,希望在这里感受梁家河的精神与内涵。
七七事变纪念日当天,队员们怀着缅怀先烈的心情,经过一天的舟车劳顿到达目的地梁家河。梁家河是黄土高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昔日的小河还在缓缓流淌,岸边充斥着势头姣好的庄稼,依山而建的窑洞上也已被各种各样的植被覆盖,呈现一副生机盎然的画面。
淤地坝旁,初心不改!
团队参观的第一站是村口的知青淤地坝,看到这一幕,“习近平带领村民深冬打坝淤地”的艰苦经历的生动场景立刻在脑海里翻腾——“当时没有大型机械,挖掘机、打夯机全都没有,都靠人力把一层层的土铺好,再用很沉重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得紧密起来,这是强度非常高的体力劳动。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近平也没有手套,他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他的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经当地人介绍,如今的淤地坝已经经过了较大的改造,变得更加整齐规整,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加有效且显著。
除此之外,习近平在任村支书时还为村民们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带领大家修整道路,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状况。“只要看到村口的淤地坝,我们仿佛回到了当年那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知青岁月。”实践队员们感叹道。“正是因为这不变的梁家河精神,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了解历史,探寻初心。”一位村民笑着回复道。
土窑洞内,信念不忘!
观完沼气池,队员们直奔知青旧居,重温峥嵘岁月。知青旧居共三处,村民张青远家,是习近平当年到梁家河的第一个住处。一线三孔的窑洞里,一盏煤油灯立在桌子上,面积不大的土炕上整齐地摆放着被子,炕的一边连着灶台,炕下留有烟道与窑洞顶部的烟囱连接,烧火做饭的时候炕也就烧热了。
昏暗的窑洞里,实践队员们想到了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提到的“四大关”之“跳蚤关”。“刚到生产队的那几天,我们几位知青身上都莫名其妙起了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近平身体虽然好一些,但反应仍然很大。他身上的包又红又大,再加上挠破的血和感染脓渗出,看上去很吓人。”
正是这样艰苦的环境,让习近平坚定了扎根于群众,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投身于解决社会问题的信念。
村史馆里,誓言不负!
“学习新思想,汲取大智慧,感受大担当。红色寻访为初心,青春奋斗献中原......”铿锵有力的青春誓言从梁家河村史馆传来。
村史馆是同学们参观的最后一站,其内部陈列着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一幅幅珍贵难忘的资料图片、一件件留存至今的实物,反映当地演变发展历程的同时透露着浓厚乡土文化气息,同时承载着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艰辛,诉说着习近平总书记与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参观后,实践队员们在村史馆广场上喊出青春誓言,重温入党誓词,展示了青年党员的坚定信念与远大理想。
梁家河的村史馆替所有人铭记着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记录着乡亲们共同度过的艰难困苦,传递着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在每一个实践队员的心中,这都是一段难忘珍贵的回忆。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人要有一股劲,要有相信自己能解决任何事情的坚定信念,从容不迫、处变不惊。
七年的青春岁月,让习近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梁家河人民给予习近平无限温暖,而如今,曾经的那股温暖早已化为习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也为世人留下了梁家河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珍贵精神财富!
http://www.dxsbao.com/news/1399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