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式延续生命
————上海地区医学院遗体捐献情况汇报
背景:
201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赴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加拿大医疗及医学院校生命教育体系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将根据2017年学生社会实践团调研结果,在当地进一步探索遗体捐献工作的深层机制与技术环节,在UBC医学院探索生命教育的开展情况和医学生人文培养体系的具体设置情况。
而本文研究汇总了上海地区医学院遗体捐献情况,为后续国内外遗体捐赠体制差异对比打好基础,并于研究中对比、反思我校与我国的生命教育体系。
遗体捐献工作的调研从杭州走到了温哥华,欲知海外,必先知国内。我国遗体捐献开展较晚,上世纪90年代后,上海、北京、南京等地才开始较大规模地接受志愿者的遗体捐献。相较于欧美大部分发达国家30%以上的捐献率,我国遗体捐献登记人数仅仅占总人口的0.01%左右,实际完成捐献又仅占登记人数的4-20%。[1]
在大陆地区,上海市的医学教学遗体捐献工作最为出色,上海红十字会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1982年12月,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同济大学医学院(原上海铁道医学院)、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职工医学院,共六个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正式成立。2003年3月1日,全国第一个自愿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在上海青浦福寿园落成,每年3月将在此进行“上海市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宣传纪念周”,各医学院师生、捐献人家属等将一同参加纪念活动。
发展至今,大部分医学院内的接收站建设完整,能够满足整套捐献流程所需的硬件支持、人文关怀。本文将对上海的主要接收站进行介绍。
(上海市遗体捐献流程[2])
一、复旦大学遗体接收站
复旦大学遗体捐献接受站(原上海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受站)在1982年正式成立前就已经存在。截至2015年已接受志愿者登记数累计已达5288位,实现捐献累计3321例[3],是全国各遗体捐献接受站之最。接收站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的技术力量,以病理学系师生为主体形成一支“复旦大学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捐献的遗体约70%用于医学教学,约30%用于医学科研,着重于病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多次获得“上海市红十字会先进集体”、“上海市红十字会先进个人”和“中国红十字会先进集体”等荣誉。
据原复旦大学红十字会副会长、枫林校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吴珍介绍,学校无论在空间、人力以及各项资源上都对遗体捐献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首先增加了经费投入,用于房屋装修、设备购置;其次通过社区街道等部门,聘请了两名80后工作人员,负责接收遗体、化妆、接待、登记、回访、整理档案等。为了使他们掌握专业技能,送他们去学习驾驶和化妆技术;为了他们安心工作,经过学校各方努力,他们已经正式纳入学校编制,完全进入学校管理系统,享受老职工一切待遇;因为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必须24小时待命,解决了他们家庭的后顾之忧,包括孩子入托问题。[4]
(遗体告别厅,配备LED显示屏、大型数字成像设备)
硬件方面,该接收站设有宽敞的告别厅,配备LED电子显示屏、音响设备、空调等;在用房紧张的情况下,接收站亦设法建设了一个家属休息、登记接待室。另有接收遗体专用车辆、遗体冷藏冰库。
(家属接待休息室/登记接待室)
(接收遗体专用车辆)
在软件服务方面,复旦大学接收站会为举行告别仪式。工作人员将在仪式前按照正规殡葬服务要求为遗体穿衣、整容、化妆,并根据佛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信仰进行个性化服务;同时,有学生志愿者服务队进行接待家属、主持仪式等司仪服务;在仪式结束后,对所有捐献者家属进行电话回访,随机抽取20%上门回访;另外,接收站依托病理学系,可以根据家属要求出具病理解剖诊断报告,这在全市是唯一的。[4]
复旦大学形成了“两馆一中心”(人体科学馆、病理标本博物馆、临床解剖中心)的格局。人体科学馆、病理标本博物馆始建于上世纪40、50年代,目前形成了多媒体、数字化展示模式,约5000件标本兼有教学、科研、科普功能。
(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病理标本博物馆[5])
为了更好地服务志愿者、回报社会,接收站与徐汇区红十字会、枫林街道等合作,为志愿者进行糖尿病科普宣传和肿瘤科普宣传,并会接待志愿者参观复旦“两馆一中心”,现场解答一些医学问题。
二、上海交通大学遗体接收站
(上海交通大学遗体接收站)
上海交通大学接收站受上海市红十字会和交通大学的双重领导、监督,接收站经费来自医学院的下拨转款。现有专门从事遗体接受、处理等工作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共3名。
硬件方面,该接收站配备了20m2左右的登记接待室、大于60m2的遗体告别厅及家属休息室。告别厅内,有按照上海市殡葬礼仪设置的遗体告别台以及哀乐、衾被、花篮、挽联等殡仪设施。
(登记接待室[6])
(遗体告别厅与告别台[6])
交通大学配备了大于300m2的医学遗体教学、科研用地。学生进入解剖教室的第一节课上会举行开课仪式(默哀、三鞠躬)。在每年清明前后,医学院将组织全校师生前往上海青浦福寿园,参与纪念活动。[7]
(参与上海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宣传纪念周活动[7])
三、上海同济大学遗体接收站
截至2016年,共有4500人在该站办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己接收遗体500人左右。[8]同济大学有其专职的工作团队,昼夜有人接听电话。硬件方面,除了一辆依维柯接运遗体车,也有较为宽敞的登记接待室,以及配备花篮、音箱等设施的遗体告别厅。
(登记接待室[8])
(遗体告别厅[8])
同济大学接收站每年将组织师生,同其他高校一起参加上海市捐献纪念周活动。
四、第二军医大学遗体接收站
第二军医大学接收站拥有24小时待命值班人员7名,其中专职工作人员3人。接收站位于解剖实验楼一楼,楼内包括遗体告别大厅、来宾休息室、来宾登记处、机动车停车处[9]。
(接收站工作人员)
(解剖实验楼)
遗体告别厅面积约90m2,可同时容纳100人参加告别仪式,配有大功率电子显示屏、固定式告别台、多媒体系统、紫外线消毒设备等
(遗体告别厅)
(遗体告别厅内的告别台)
(登记接待室面积类似,近90m2,设施齐全,可供家属、来宾使用。)
(遗体接收车辆)
和其他上海高校医学院一样,第二军医大学师生每年参与上海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宣传纪念周活动。
(第二军医大学学生参与捐献纪念周活动)
五、上海健康医学院遗体捐献接受站
上海健康医学院是一所2015年新建的市属本科医学院校,由原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原上海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健康医学院接受站原为上海职工医学院接收站,自1982年成立以来,累计接受上海市公民遗体捐献登记300余人,实现捐献71例。[10]
该接收站配备登记接待室(约20m2)、遗体告别厅(约80m2)以及接收专用车辆。在解剖课开课前,由解剖老师带领全体学生进行开课仪式,向捐献者遗体献花、并默哀和鞠躬。
(登记接待室)
(遗体告别厅)
(遗体接收车)
(开课仪式)
上海地区遗体捐献工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当地红十字会积极的领导与统筹,以及各个接收站受到的各自学院、学校在人员编制、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值得大陆其他地区的医学院校学习、借鉴;并可以作为中国大陆捐遗工作的代表,与港澳台以及国外的捐献工作相互比较,探究异同。
在下一期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介绍除上海地区以外的国内医学院校的遗体捐献工作,敬请关注!
(本文为浙江大学医学院赴UBC社会实践团综合各方资料所得,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误差,敬请商榷。)
备注:
整理/文:201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赴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加拿大医疗及医学院校生命教育体系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顾以辰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陈旦,李建平,黄菊芳,DanielOGraney,潘爱华.基于国内外比较的我国遗体捐献工作的问题及对策解析[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4,32(05):626-629.
[2]如何办理遗体(角膜)捐献登记手续及流程http://www.shsmu.edu.cn/ygc/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16780890
[3]上海市红十字复旦大学遗体接受站http://www.redcross-sha.org/view.aspx?id=5199
[4]周建莹.生命在最后奉献中延续——复旦大学遗体捐献接收站巡礼[J].医院院长论坛-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4):53-57.
[5]复旦大学人体科学科普教育基地荣获2016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特色活动组织单位http://medicine.fudan.edu.cn/show.aspx?info_lb=19&flag=13&info_id=2470
[6]上海市红十字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体接受站http://www.redcross-sha.org/view.aspx?id=5201&cid=14&sid=70
[7]交医学子参加上海市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宣传纪念周活动http://www.shsmu.edu.cn/ygc/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16780872
[8]上海市红十字同济大学接收站http://www.redcross-sha.org/view.aspx?id=5198&cid=14&sid=70
[9]上海市红十字第二军医大学遗体接受站http://www.redcross-sha.org/view.aspx?id=5197&cid=14&sid=70
[10]上海市红十字健康医学院遗体捐献接受站http://www.redcross-sha.org/view.aspx?id=10826&cid=14&sid=70
http://www.dxsbao.com/news/1156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