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瀚林
生活的每一步,不是动动嘴,吹吹牛就能够走过去,她们前进的每一步,面对的都是未知的挑战。
——题记
这部由有着“印度彭于晏”、“印度吴彦祖”之称的宝莱坞巨星阿米尔·汗主演的体育类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影片中,曾经获得过全国摔跤比赛冠军的父亲辛格,希望借自己的儿子来实现曾经的梦想。可造化弄人,他连生三个都是女儿。在他即将放弃之时,却无意地发现自己的两个女儿极具摔跤运动的天赋,于是他决定把女儿培养成摔跤世界冠军。最后,他成功了,自己的女儿也因摔跤事业摆脱了印度的男尊女卑的生活。
自从2016年在印度上映后,这部以印度摔跤冠军辛格家庭“四个女儿三个世界冠军”的故事为原型的电影,不仅票房一路高攀,而且在观众人群中也引发了思考。阿米尔·汗的电影反映了印度很多社会问题,而本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政府不重视、腐败引发的体育问题、女性地位的不平等以及传统观念的迂腐。
“这实在很悲伤,虽然摔跤是印度非常流行的一项运动,但印度的摔跤手却从未在奥运会上赢过。”电影伊始就展现了村民们观看首尔奥运会摔跤比赛的场景,电视中解说员面对着俄罗斯选手与美国选手的摔跤比赛,却说出这样一番别有深意的话。印度人民听了确实也很寒心,但是印度选手没有赢过奖牌的原因是什么呢?辛格道出心声:“但是谁来支持我们呢?没资金,没设备,我们的运动员怎么获奖?”开片不过2分钟,矛头直指国家政府的不作为,使得体育运动停滞不前。
每个摔跤手都有一个梦想,就是为国家赢得一枚奥运金牌。同事无意的一句“你怎么不做摔跤手了”,深深刺痛了辛格,也引出了当年主人公的故事。正当年少的辛格举国闻名,获得全国冠军后,却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别墅跑车,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摔跤手给了我荣耀、名声,但是不能给我金钱”辛格最终还是只能回到现实中来。回到家乡,他只能在父亲给他找的工作中持续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来维持生计。当年辛格有能力去成为世界冠军时,没有家庭的支持,也没有国家的支持,空有一腔夺冠热血,奈何梦终不能圆。
多年以后,当他凭借一己之力将女儿培养成离国家冠军只有一步之遥,当自己的梦想在女儿身上即将得以实现的时候,却再一次被国家的官员泼了一瓢冷水,得到的只是他们的冷眼旁观。对于辛格的申请援助,保持戏谑态度的官员在被辛格斥责时不仅没有悔过之心,反而以不知廉耻的无赖态度进行狡辩。其实由电影我们也能看出印度的体育问题是腐败问题,宗教问题,社会问题的杂糅产物,因为腐败,所以缺乏金钱用于运动员、教练员的训练;因为宗教饮食的禁忌,所以运动员们缺乏蛋白质的摄入;因为社会风气,人们追求物质财富,不注重体育。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里也涉及到关于女性地位的问题。父亲的梦想是为国家夺得一枚世界金牌,这是他个人的目标,显然和金钱、社会地位等没有直接关系,纯粹是爱国的表现,或者说是民族主义的执念。当他个人达成这个目标失败以后,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为国争光有什么问题?当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在这部反映印度国情的电影中,女性只有当有为国争光的可能性时,她们才是有价值的。很多女孩和吉塔一样,不愿意早早嫁人,她们或许无意献身竞技体育,但这又是她们不得不走的一条路。否则只能像影片中小新娘一样的命运,也会像大多数印度女孩的命运一样:“从一个女孩出生开始,她们的命运就是做饭打扫卫生,全身心的做家务。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成年后把自己嫁给一个不熟悉的男人,为他们生孩子、养孩子、做家务,然后自己的女儿又是如此......”
好的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也可以为影片的局部渲染制造气氛。在一部影片中为某个场面营造一种特定环境的气氛:或是喧闹或是静寂,或是繁华或是萧条,或是庄严肃穆或是活泼热烈。
在《摔跤吧爸爸》中,电影音乐的运用同样十分经典,在影片演进到18分钟时,导演给影片加入了长达4分钟的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往往呈中性,但对于影片中不同段落情绪、不同环境氛围的营造和渲染,有时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位女孩接受父亲“严厉”训练的画面配上歌词“哦,独裁者,我们是你的牺牲品,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已经无可救药?其实,你才是最无可救药的。” 该剧情线也引起了一定争议,有观众认为两个女儿从小就被强迫训练摔跤向冠军之梦努力,等于被剥夺了选择人生的权利。
影片中的女性,不仅在人生的道路上别无选择,就连尊崇男性选择之后的这条路上,仍然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也没有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当吉塔和巴比塔穿着男孩子的短裤、T恤在街道上晨跑时,迎接她们的却是村民无尽的讽刺和谩骂,称这是“无耻”的行为,竟然让女孩子“和男孩子一起打架”。
在影视艺术中,时间是可以延长和缩短的,其中延长时间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慢镜头。由此,慢镜头的实质是延长现实中的时间、延长实际运动过程。它被认为是“时间上的特写”。这种时间的“放大”与叙事铺垫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影片《摔跤吧爸爸》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有着大量慢镜头的运用,比如影片进行到3分钟的时候,当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哈维亚·辛格·珀尕看见两个女儿将头发剪成男人模样的时候,他脸上的震惊以及两名女儿惆怅的表情都在慢镜头的作用下展露无疑。
在学校里,姐妹俩也遭到了其他女孩的嘲笑。久而久之,吉塔和巴比塔用各种借口来敷衍父亲的训练。而父亲剪掉她们的长发,这使得吉塔和巴比塔在学校、街道被村民和同龄人耻笑,这成了冲突的导火索,她们消极训练企图让父亲放弃所谓的“金牌梦”。然而在听过小新娘的一番话后,吉塔和巴比塔从一开始的敷衍、反抗,变得逐渐理解父亲,由此开始这个“金牌梦”不再是父亲一个人的努力,而是父女三人共同的目标与追求。
此外,电影中还出现了大量的摔跤比赛的真实镜头。据了解,影片中的父亲和两个女卫为拍摄这部电影,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摔跤培训,片中的所有摔跤镜头都是真实拍摄,也保证了体育类电影在体育这个点上的原汁原味。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后段在影视时空上可以说下足了功夫。《视听语言教程》一书中谈到:“任何的艺术呈现形式都具有主观性、假定性、心理性、自由性和虚拟性特征。影视艺术的时空也是一种非自然流程、非生活流程的假定性时空。这种既是影视艺术极具创造力的一个特殊表现手段,也是影视艺术专业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大女儿上场比赛时,镜头切换到二女儿的比赛现场,饼随之夺得冠军。在然后,镜头有转回大女儿比赛失败的现场。这一串的周转让观众感受到追逐梦想的不易。
一些电影评论认为,父亲逼着女儿训练违背了“女权”。然而,女权从来不止是一句可以轻易喊出口的口号,在印度以及不少发展中国家,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是事实。即使最杰出的人去呐喊,也难以改变传统的强大惯性。在困难的选择面前,没有两全其美。父亲辛格对女儿的强迫,是为了女儿未来的光芒更夺目,正如父亲骄傲地宣称:“他们没有资格来挑选我的女儿,而是我的女儿来挑选他们。”
印度的女孩子过了14岁就要嫁人,以后的生活,就是生孩子、做饭。她们的生活本来就无从选择。而影片中的父亲辛格确实以强权的方式,给了毫无选择机会的吉塔和巴比塔一种新的可能性。而且,摔跤运动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偏向于男性竞技。也正因为如此,影片中所体现的女性问题更能带给观众共鸣。当吉塔第一次参赛被拒绝到最后参加世界比赛,都是对歧视女性的社会抗议。
父亲辛格,是第一个反对世俗眼光,主张女性也可以在比赛中打赢男性的世俗挑战者。比赛前夕,父亲和女儿吉塔说:“明天如果你赢了,你将不再孤单,无数印度女孩会因你而改变。去反抗那些歧视女性的人,反抗女孩只能做家务的偏见,反抗从小就被订婚的陋习。明天的比赛,你的对手才不是什么安吉丽娜,你是在跟所有歧视女性的人战斗!”辛格一开始希望有一个儿子为他赢得金牌,最后当吉塔把金牌给父亲辛格时,但是他却亲自为女儿戴上了金牌,并说以她为傲。这个动作是有含义的,代表他对女儿的认可,对女儿多年努力的赞许和自豪,更代表着他真的明白自己女儿拥有跟男性平等的权利,即使是女儿也可以完成自己当年寄托在“儿子”身上的金牌梦,即使那个“儿子”从未存在。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吉塔在获得全国冠军以后衣锦还乡,坐在卡车上,众人簇拥欢呼。这时,很多妇女从楼上默默地看着吉塔。她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或许可以一言以概之:恐惧着,我们都泥足于井底;无畏着,她却畅游于海天之际!
正如影片中父亲对女儿吉塔的一番话:“你的对手不仅是澳大利亚选手,还有那些歧视女性的人。”可能在我们看来,一块世界金牌变成相较而言平常的事情,毕竟在中国,有很多体育优势项目经常在国际赛场实现金牌的大包大揽。刻在印度这样一个体育环境、政治环境、甚至是人性环境都不太成熟的国家,一块金牌改变的不仅是一个女孩的命运,更让无数遭受性别歧视的印度女孩看到了希望。
http://www.dxsbao.com/art/842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