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暗人生的偏执面
不知怎的,最近越发对悬疑破案的剧情着迷,东野圭吾的书读了一本有一本,美剧也看了一部又一部。突然反思国内是否也存在优秀的类似题材的作品,不禁想到前两年看的《我是证人》,于是拿出来重新感受了一边。
其实很难定义这部电影的属性,不算侦探片也不算悬疑片,不算惊悚片也不算推理片。《我是证人》作为一部翻拍自韩国电影《盲证》的影片,不自然的会被人拿来与原著作比较,相对来说,他们的内容大抵相似,可能是得到太多观众的反馈,《我是证人》最大的不一样,是导演给了变态施虐者一个交代,这大概是导演最想要重新诠释的一个角度,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必定有他的因由,任何情绪的产生也都有他的酝酿期限。真实生活中,我看在电视上看到过各种丧尽天良的案例,在大呼惊悚议论纷纷之后就会被忽略淡忘,因为我们总觉得在我们自己的身边,肯定没有这么沦丧的人性吧。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生中没有经历过太大的跌宕起伏,哪怕磕磕绊绊,不顺遂,也还是不会牵经动骨到价值观的重塑。为事业拼搏的人,被炒鱿鱼也依旧会重振旗鼓,为爱情受伤的人,拍拍尘土又会重新来过。当然,挫折中我们也会呻吟,感到绝望,但这都是安全范围的内的情绪波动。当我们依旧觉得那些颠覆价值观的离奇事件诡异而又恐怖的时候,至少说明我们还是安全的。
但是哪怕在这样安全的范围内,我们也无法规避人性的阴暗。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里提出过这样一种假设:作为文明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得以远离个人生活的混乱,远离那些有违道德的身份。在文明人的层面,人们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公共权威,比如法官,警察。这样的存在除了是因为需要对所谓文明人的保护,更多的也是为了抑制自身的阴暗面。
电影中印象最深的场面是,朱亚文对杨幂一厢情愿的怒吼,他认为杨幂跟自己一样的人,因为同样的过错铸成同样的悔恨,所以应该有一样的后续人生。被阴暗面占据的人试图唤醒同类的时候,他的暴怒与无助同样的赤裸裸。阴暗面不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怎么挣扎,怎么引发世界的恐慌,最后也都是无济于事。荣格曾说,虽然阴暗面的功能在于储存人的负能量,但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它才成为了创造力的催化剂。创造力一定程度上将灰暗者的思想和感受从日常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因此它在赋予人们创造力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追寻内心世界和对外表达那些隐秘的冲动与倾向所包含的阴暗面的权力。所以电影中的变态医生把所有的怪罪都归咎于最浅显的表层。而所有阴暗面的可悲性,最后其实都在于看似正确的落点。
《我是证人》的确制造出了一种让人不适的现象,那些恶心的场面太过真实。这些真实包含本土演员的对白,包括时下流行的交友软件。电影中体现时效性的这些桥段让人在看电影时会背脊一阵发麻,往自身阴暗面的方向看,甚至能想象现实中的场面,当这个社会愈加的趋向于文明,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信任,危险也就越来越危险。跟网友见面,给外卖开门,我们身处一个随时塌陷的环境中,社会文明的发达程度让阴暗面去了角落,所以日渐退化的防备变得不堪一击。
所以阴暗面这颗地雷,早就遍地种下。出演过连环杀手汉尼拔·莱克特的安东尼·霍普金斯这样看待这些阴暗面:“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带着内心的阴暗面交朋友,学着拥抱阴暗面吧,学着接受你的整个自我吧。”如果阴暗面不是那么偏执的话,如果所有阴暗面都能找到正确的落点的话,应该也没那么可怕。
http://www.dxsbao.com/art/795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