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六点多出门,晚上快八点回来,至始至终迎接自己的只有静默;自从上了大学,周末的感觉就没有那么明晰,现在周末却在生活中重新凸显;周围的笑闹声找不到踪迹,一层19间的宿舍,亮灯的就那么三四间……走在宿舍的过道里,锈迹斑斑的铁栏杆上,两只对语的鸟儿都能引得我频频回头,我才发现生活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在这个城市的第四个年头,将满,毕业在即,比较交心的姑娘们大都回了家乡,我这个自认为刚毕业必须在外面待几年的人,硬生生拒绝了家人让我回去的建议,决定继续在这个城市安顿下来。我一直觉得,判断一个城市的“亲疏远近”是看这个城市有多少与自己性情相投的人,将这个标准坚持至今的我,终于感觉到这个城市越来越巨大的陌生感。于是,顺理成章的将这个城市定义为“一个人的城市”。因为“一个人”,我开始强迫自己变得“和善”,对谁都和颜悦色,变得退让、变得没有脾气;因为“一个人”,我开始强迫自己认识新朋友,细心地感知对方的好,任由自己变得依赖,却给对方造成了困扰;因为“一个人”,我开始强迫自己认同“现实”,在公司尽力写那些迎合老板所谓“煽动性”的宣传稿,放弃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一个人”,自言自语的嚎啕变得频繁……仿佛这一切的错,都是因为自己选择在这个没有家人而朋友渐稀的城市里留下来。 而现在,如果给我一张回家的车票,我会开心吗?我会心悦诚服、感恩戴德地收下吗?我忽然笑了,觉得放松而释然,因为我不会对那张车票说yes!我想我要做的只是换个方式,然后,与这个城市继续厮守。我突然明白,所谓的“一个人”并不是以你身边的“人气”来决定。我很喜欢《小王子》,一遍、两遍、三遍地读,怎么就忘了小王子和狐狸那段透亮的对话呢?想想,宿舍窗台边那盆水培的荧光珊瑚蕨,对于给它加水我从不含糊,对于它新添的枯黄我会难过和焦虑,而它长势健康的“荧光”又都给了我,不就是属于我的独一无二吗;我总是能通过各种媒介,感受着朋友、家人们对我的问询,或是我问询他们的生活境况;每天的时间总是容易被生活的琐碎绑架,受自己完全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可是我依旧会抽出时间练字、看书、关注那些喜欢的公众号并留言……这些一桩桩一件件真诚建立而来的联系,不断地向我暗示“一个人的城市”是多么可笑的无稽之谈,会这么来定义只不过是在骤然更迭的生活中一时摸不清方向而已。 不时想起木心先生的《每个人认识自己的三个理由》,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几遍,每一次读都换一个重心去理解,然后欣喜于不同的获得。人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呢?木心先生是这么说的:一,改善自己;二,靠自己映见宇宙;三,知道自己在世界上是孤独的,要找伴侣,找不到,唯一可靠的,还是自己。我开始重新看待——认识自己——这个问题,自我思索的时间变长了,也更明白其中的必要性。发觉“孤独”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也就不再那么焦虑和排斥了,而我所谓的换个方式,其实就是——认识自己。也许还不能深切地体会木心先生说的那三个理由,但是直白一点来看,如果你能够说得出自己的坚守与成长,那也不失为是认识自己的开始。
http://www.dxsbao.com/art/773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