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一场闹剧
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社会大萧条来临之前,芝加哥整个城市都弥漫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气氛。罗伯·马歇尔导演的电影《芝加哥》作为一部歌舞剧,用反叛而嚣张的爵士反映了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混乱、罪恶的社会。该部影片用凯莉、萝西两位女主角通过杀人一举成名、踏上明星路、后又迅速没落的遭遇,以及芝城大律师比利和媒体的炒作、包装,揭示了为求出名“上报纸”不择手段的世态,和当时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社会。最终,该部电影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电影从一双美女的双眼中开始,这应该表明电影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是人们眼中所看到的,或者暗示着这部电影是一场视觉盛宴。随后的场景便是充斥着香烟、美酒、美女、爵士乐、话语声的灯火通明的夜总会,镜头一转,一位穿着高跟鞋的女士从计程车上下来,快步走进夜总会。她的高跟鞋与周围覆盖着积雪和脏水的脏乱差的环境格格不入,这就很好介绍了女主角之一的凯莉的身份——一位名气不大的夜总会舞女。在她换衣服的过程中,镜头给了她一双沾满鲜血的手,这一幕颇有深意。之后她踩着时间赶上了表演,舞台上的她舞蹈令人惊叹,舞蹈动作、表情相当到位,一颦一笑极尽风骚,她那厚实、具有磁性的嗓音,令人沉醉。这时舞台下面一名金发碧眼的美女正看得入神,幻想着自己是舞台上的凯莉。她就是另外一位女主角萝西,她梦想着靠着自己在歌唱和舞蹈方面的天赋,改变平淡的生活,她也十分仰慕凯莉,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想凯莉一样的歌舞明星。于是,她为了成为一名歌手主动献身却惨遭欺骗,恍然大悟又气愤交加之下她举枪就开,打死了她的情夫,她也由此锒铛入狱,在狱中她遇见了她的偶像凯莉,原来凯莉也因为枪杀出轨的丈夫与妹妹被关进了大牢。她们俩都在律师比利的“炒作”“包装”后变成“受害者”并成名,她们都为上报纸而疯狂。
电影中的人物和一些片段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貌岸然、一手遮天、颠倒黑白的律师比利,血刃亲人的凯丽,爱慕虚荣的萝西,接受巨额贿赂并为死刑犯打开方便之门的被称为“钥匙之主”“监狱之花”的囚犯长“妈妈”莫顿等等。其中一个人物更是让我无法忘却,他就是萝西的老公艾默斯,忠诚、老实的艾默斯为了不让妻子入狱,强忍妻子出轨自己“戴绿帽”的耻辱,主动承认自己是杀人犯;为了给比利付5000元律师费,汤马斯东拼西凑,倾家荡产。当听到妻子编造的怀孕日期时,他终于爆发出对妻子不忠的愤怒,但他还是没有放弃对妻子的救赎。当妻子被判无罪,众记者烟消云散后,只有他在那儿耐心地等待着妻子的归来,结果却换来了妻子的嘲笑与无视,最后独自一人悻悻地离去。电影向我们传达了一个老好人却得不到好结果的当时的价值观。
而印象较深的片段有:弑夫六人组的牢笼探戈,很可笑,她们弑夫的原因除了虐待、怀疑、背叛、欺骗,还有因为看不惯吹泡泡糖,可以看出电影中极端女权主义色彩浓烈;律师操纵萝西与记者的木偶戏,比利律师一手遮天,颠倒和白;还有东欧移民女的行刑舞,它明确了一句话:没有话语权就是死路一条……
电影用一个荒诞的故事折射出当时那个“畸形”的社会,司法腐败、新闻虚假、舆论干涉司法,当时的人们的价值观也是扭曲的。在影片中最不能被忽视的就是新闻记者,在萝西杀人被抓时,记者们关注点不是一个女杀人犯,他们关注的却是“头条甜心”萝西漂亮的脸蛋“来张侧面照吧!像牙膏广告里的女郎一样笑一个如何?”还有后面的布偶戏中被律师比利操纵、成为博取大众同情心的那些愚昧的记者。普利策曾说过:新闻记者是一个国家的瞭望者。记者本应报道事实真相、为弱者发声,不料却成了颠倒黑白的煽动者,他们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更加浮躁、糜烂,是什么让他们变成这样?都说时势造英雄,电影中出现的现象都离不开当时的那个社会大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报业出现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的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旨在赚取高额利润。
《芝加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以乐景写哀情,让观众在轻松的剧情里思考着不轻松的主题:谁说谋杀不是一种艺术?
http://www.dxsbao.com/art/759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