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十大关系〉有感:以辩证思维谋发展之道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初期,立足中国国情、高瞻远瞩撰写的经典论著。它如同一座航标,指引着我们如何在复杂局势下协调各方关系、探寻稳健发展之路。它的语言充满敢想敢说敢创新的魄力,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熠熠生辉,蕴含着深邃且极具前瞻性的智慧,一、历史溯源:时代呼唤与理论创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举步维艰。国内,历经多年战火,工业基础几近于零,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人民亟待改善生活;国际上,身处冷战格局,面临西方国家封锁包围。在这一关键节点,如何快速且稳健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毛泽东同志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经济、政治等多领域关系展开系统思索,《论十大关系》应运而生。彼时,苏联模式虽有可借鉴之处,但一味照搬无法契合中国复杂多样国情。我们有广袤土地、庞大人口,区域差异显著,发展需求多元。这部著作打破常规思维定式,开启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发展路径先河,彰显对本土实际状况深刻洞察与尊重,为后续建设筑牢思想基石。 二、辩证剖析:十大关系蕴含的智慧之光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三业协调齐发展,共筑社会宏伟业。毛主席充分总结了苏联模式发展弊端中的经验,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为苏联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不平衡的基调。正是因为毛主席意识到了苏联发展模式的弊端,所以毛主席提出要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的观点:“发展了农业,相当的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的粮食和原料,使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并且毛主席在文中提出发展重工业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重工业是“龙头”,可若无轻工业、农业协同支撑,恰似无本之木。轻工业关乎民生消费,满足日常所需,积累资金快;农业稳,则根基固,为工业提供原料、保障粮食安全。合理调配三者资源,形成互补互促循环,才是持久之策。(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沿海与内地起飞,工业共长天一色。毛主席强调工业布局的协调与薄弱地区工业能力的增长。我认为:当新中国内地有了工业基础,就相当于新中国有了战争的战略缓冲地带,其作用就像二战中苏联西伯利亚工业基础,从中可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间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期,这样,如果还不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能力,那就不对了。”以及“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是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异议的。”旧中国工业布局失衡,沿海集中优势产能,内地相对贫瘠。若单纯强化内地工业追赶,忽视沿海固有优势,无疑是舍本逐末。一方面,沿海凭借交通、技术、人才积淀,可高效创汇、吸收前沿技术;另一方面,内地资源丰富、战略纵深大,适度倾斜布局,利于工业均衡分布、缩小区域差距。如上海等沿海城市开放搞活,技术革新后向中西部转移产业、输送人才,带动内地崛起,携手共进构建完整工业版图。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经济筑牢发展根基,国防撑起安全护盾。国防是国家安全“盾牌”,经济则是发展“血脉”,二者不可偏废。过度投入国防,经济不堪重负、难以为继;只顾经济,遇外敌则国门洞开。恰当做法是以经济建设为基,厚积财力物力,反哺国防现代化,研发先进装备、培育军事人才;国防稳固又为经济护航,营造和平外部环境,保障贸易航线、海外投资安全,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富国强军。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国家统筹兼顾引领,个者尽责共享成果。国家统筹全局、规划蓝图,生产单位是落实“细胞”,生产者个人则是活力“因子”。国家集中调配关键资源、把控方向;生产单位需自主经营、挖潜增效;给予生产者合理物质利益、精神激励,激发劳动热情。当三者利益协调一致,“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足”,如企业效益提升,员工增收,踊跃纳税、扩大生产,国家经济亦蒸蒸日上。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把控宏观方向,地方激发微观活力。中央掌控宏观战略、制定大政方针,确保全国“一盘棋”;地方熟悉风土人情、具体事务,具备灵活施策优势。合理划分权责,赋予地方适度财权、事权,鼓励因地制宜创新举措,能激活基层发展动力。像经济特区地方自主权放大,敢闯敢试,成功探索发展模式后全国推广,上下联动汇聚发展合力。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华民族齐携手,凛冬逝去星月明。回看当今中国的发展中,利用民族问题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付我国的重要手段。西方国家对中国经常打民族问题牌,如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利用民族问题人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和各种颠覆破坏的重要手段,如中国东突厥民族分裂势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汉族人口居多,少数民族独具文化魅力、地域特色。秉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原则,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保护语言、习俗传承,筑牢民族团结“长城”,凝聚强大向心力,共同投身国家建设,如西部大开发助力少数民族聚居区腾飞,各民族携手迈向现代化。(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党掌方向凝聚合力,非党助力共促发展。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引领方向、总揽全局,但民主党派汇集各界精英,有独特视角、专业见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下,广纳群贤智慧,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拓宽视野、减少决策失误,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共筑民主政治大厦。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革命破旧催生新机,镇反固稳护航新局。革命胜利初期,肃清反革命残余任务艰巨。需精准甄别、依法严惩首恶,瓦解反动势力;同时,对可改造分子“给出路”,劳动感化、转化思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既维护社会稳定,又彰显人道主义,充实建设人力,彰显政策宽严相济智慧。 (九)是非关系明辨是非坚守正道,厘清对错匡正言行。对待错误,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分清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性质,前者坚决斗争,后者“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允许犯错、鼓励改正,营造宽松容错氛围,干部群众才敢试敢为,在曲折中积累经验、阔步前行。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中国自主兼收并蓄,外国可鉴为我所用。世界是开放整体,中国不能闭关自守。既要独立自主、坚守主权,又要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管理经验,“洋为中用”,引进设备技术改良本土产业;派遣留学生“师夷长技”,博采众长后结合国情创新,融入世界潮流,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当代回响:传承智慧指引当下征程 于今时今日,《论十大关系》依旧是治国理政、企业运营、社会治理等多领域“宝典”。在经济领域,乡村振兴战略恰似重塑工农、城乡关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协调发展弥合二元结构鸿沟;京津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类比协调区域关系,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在社会层面,民族政策赓续团结传统,文化多元共生、经济协同繁荣;民主协商机制深化党与各界合作,凝聚共识谋福祉。国际舞台,“一带一路”倡议践行中外友好关系准则,与沿线国家互利共赢、互联互通,以开放包容姿态重塑全球合作格局。 研读《论十大关系》,深感其跨越时空价值。它教会我们以辩证思维权衡利弊、兼顾各方,在复杂“棋局”中精准落子。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唯有传承这份智慧遗产,妥善处理多元关系,方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稳健前行,续写辉煌篇章。它不仅是历史回响,更是当下奋进、未来领航的不朽指南,激励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应对层出不穷新挑战,拥抱光明前景。
http://www.dxsbao.com/art/7188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