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的研究显示,参与者在游览公园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提升改善,主要体现在情绪状态的积极转变上和生活满意度的显著提升上。公园游览20分钟的时候,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得到了实际意义的提高。
前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政策,后有职场牛马打工人“公园20分钟效应”。该效应的背后,是环境心理学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这一课题的深刻洞察。随着公园城市、口袋公园、滨水滨江空间的不断建设,“绿”元素正在逐步地融入并占据了居民越来越大的日常生活空间。当代人过度内卷、精神内耗,亟需一潭“绿色天池”来净化疲惫的身心。绿色空间不仅是空气的净化器、环境的调节器,更是心灵的疗愈所,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态。
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对物欲的放纵正在加剧灵魂的失重。当物质欲望和物品堆积成为常态,我们被物品裹挟,渴求“短平快”的精神代餐。于是用以“精神悦己”的情绪价值成为了一种弹性需求,自然与心灵成为了当下不可或缺的新的刚性需求。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每一平方都散发商机的味道。在魔都,人们“沪签”拿得久了,便开始察觉:虽然上海提供了愈发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但自己的日常活动的范围却似乎逐渐收窄,人的内心也在悄无声息中滋生了一种被局限、被“囚禁”的微妙感受。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于光瑞分析道:“都市人在与自然的短暂相处中,能够获得久违的快乐和愉悦,这也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上海掀起的“绿化带午休”热潮,实质上是“公园20分钟效应”的延伸。沪上打工人找到了独属于他们的“平替版”夏威夷海滩,绿化带成为最符合上海年轻人“户外原教旨主义”的松弛感飞地。在他们的午睡基地,Mary的Roger Vivier踩的不是大理石瓷砖,而是绿油油的草皮;Michael的Airpods Pro放的不是昨晚Bloomberg关于美股的最新分析,而是休闲舒缓的轻音乐;Lily的LV Neverfull里装的不再是职场标配Macbook,而是露营野餐垫……曾经的都市白领们想要在午休时逃离办公室,就只能去环境精致的Brunch&Bistro或者Cafe里,吃一顿人均过百的漂亮饭。而如今,大家发现“随地大小躺”在公园绿化带里睡觉也很惬意,便格外珍惜这样一处“低成本”也能感到Chill的净土。
当城市开始写诗,人类才能遣词造句。今日阳光免费,不妨去看绿的波浪,看云的形状,看鸟的翅膀。四季一直流转,光阴总是荏苒。人们决定在公园放下眼前焦虑,自己治愈自己。
http://www.dxsbao.com/art/6774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