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六十载,小麦发展引路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北宋诗人郑獬在《收麦》一诗中写道:“小麦深如人,澶漫不见地。一苞十馀茎,一茎五六穗。实粒大且坚,较岁增三倍”。粮食的重要性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而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地位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认真做好科研创新,培育更多优良品种,牢记嘱托,赓续传承,逐梦前行,勇做新一代麦田守望者!
躬身麦田,一生牵挂
惟愿春风拂麦浪,一生真情系麦田。被誉为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的余松烈获得过无数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余松烈先生与麦田打了67年交道,哪怕是生命的最后岁月,放不下的依旧是那片麦田。余老认为人民应切实掌握科学知识,把科学知识转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是余松烈院士毕生从事农业科研与示范推广的深刻体会,也是指导科研的信念和动力,所以麦穗在他眼中仿佛不只是麦穗,而是活生生的生命。
作为农业科学家元老,他认为九十九次的理论不如一次实践来的真实,所以余松烈先生躬身实践,深谙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的道理。虽然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但他却把科教兴国、科教兴农作为奋斗目标,把服务“三农”、小麦增产作为心灵寄托,把对国家的责任、对人民的热爱化作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大地耕耘者的奉献之歌。真正做到时光静好,与麦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依旧,与梦老。
麦田守望,赓续前行
“至于未来会怎样,要走下去才知道,反正路还很长,天总会亮。”2008年,中年教师孔令让回到母校后立即申请课题、组建团队,把满腔热情和所学知识全都倾注到了抗病基因挖掘、小麦品种培育工作中,为早日实现关键性突破,他们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作为接续奋斗者,孔令让带领团队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抗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基因转移到目前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重任在肩,更需策马扬鞭。
麦麦相承,初心如炬
“如果缺少破土面出并与风雪拚搏的勇气,种子的前途并不比落叶美妙一分。”青年教师王宏伟为小麦育种攻克难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有青年毕业生正沿着老师们的足迹,指导农业生产、服务乡村发展,奋战在“三农”一线,如荣获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朱俊科,荣获2020年“济南市乡村好青年”的翟军等;团队在校研究生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扛起时代赋予的强农使命,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团队博士三年级研究生吕忠璠本科专业为食品科学,但在她心里一直有一个要“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种子芯片’”的梦想。强农兴农梦想的种子已然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重任在肩,更需策马扬鞭。面对新征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碗、中国粮、中国种”的殷切嘱托。
岁月不居,韶华易逝。不变的是三代人脚踏实地,接续传承的梦想,老中青三代人接续奋斗,是坚守,也是执着,更是对未来发展的美好希冀。广大青年要以奋斗者的姿态,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传承科学家精神,圆华夏之梦!
http://www.dxsbao.com/art/6719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