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脉苍天风云变幻悉心呵护万姓阴晴冷暖
——漫谈气象服务之“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
图/文王辰
九州清晏、四海升平的大唐帝国孕育出了一代英杰王子安(勃)。虽然其人生仅有不到三十年的时光,但是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俊彦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迹。《唐才子传·王勃本传》盛赞其才思敏捷、文不加点时云:“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千载之下,复赏他那篇凌云恣肆、健笔纵横的代表作《滕王阁序》时,方理解此确系肯綮的论。特别是当中有这么两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后来,《渔舟唱晚》成为一首意境唯美的古筝曲。再后来,又经现代电子乐器演奏而合成了流畅细腻、柔婉飘扬的清音雅调。最终,这支优美动听的曲子被中央电视台选中而成为天气预报的主旋律。时至今日,它早已成为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经典调子,并且风雨无阻地伴随我们度过了数十载春秋。
——题记
插图1
一、气象文化历史悠久、亘古长青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不断演化,而渐趋宏富厚重、愈益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气象文化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我国气象文化源远流长、恒远不衰。从已发掘考证出的甲骨文字当中,不难发现距今约4000年的商朝就号称——“远古时代的天气预报”。聪明的商民不仅利用占卜之术去探求大自然中的气象奥秘,而且通过观测卦象、捕捉筮态,进而及时为繁衍生息、延续发展做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调整策略。此外,一大批甲骨文研究专家学者们从已清理出的残片中详加考索而得出结论:相当一部分文字对天气现象的记载已十分完整、细致,这其中包括天空状况、降水情形、风、云、雾、声、光、电等现象。总之,所有这些均折射出先民坚持在实践中深化对自然气象的认识,并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的基础上,又重新运用于指导实践之中的无穷智慧。
其次,综观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国是诗的摇篮、文的薮泽,故与气象相关的诗文更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从《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到《周易·乾》“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从宋玉《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到葛洪《抱朴子·广譬》“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从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到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从冯梦龙《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彩云易散,皓月难圆”,到黄景仁《登衡山看日出用韩韵》“地无一片登临处,天送满城风雨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综上,在历朝历代典籍当中,与气象相关的诗文资料可谓不计其数。其中的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篇,无一不是前人不懈观测、长期认识的结晶。
最后,从盘庚迁殷之后,神州大地步入了农耕文明时期。由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自然少不了与气象相关的农谚。比如,看风识天气: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再如,观声、光、电等现象知天气:星星密,雨滴滴。星星稀,好天气。星星明,来日晴。星星眨眼,有雨不起。直闪雨小,横闪雨大。炸雷雨小,闷雷雨大。雷轰天顶,虽雨不猛。雷轰天边,大雨连天。又如:察生物反应辨天气: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河里浮青苔,必有大雨来。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马嘴朝天,大雨在前。老牛抬头朝天嗅,大雨快要浇人头。等等。从中不难见出:虽然部分俗谚后来被证明是不准确甚至是以讹传讹的,但是这些来源于最基层,读起来淳朴自然、琅琅上口的话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纯粹经验的总结。因此,全面认识并准确把握它们,对于农业生产发展无疑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我国气象文化绵延不绝、积厚流光,通过爬梳分散在天文学、医学、建筑学、农学、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和民俗学等诸多领域里与气象相关的记述,可以发现:今人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其实就是古人讲究“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延展。只有人与自然取得友好相处之后,才有寻求“生态文明”顺利建构的可能性。
插图2
二、天气预报相伴左右、利国利民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由于生活在中华大地的人们要“靠天吃饭,赖地穿衣”,因此,尽可能提早预知天气变化,方能真正做到“未雨绸缪”。有鉴于此,天气预报就成为人们从事生产与适应生存的刚需。只不过当时科技尚欠发达,生民认知也还处于蒙昧阶段,仅凭仰望苍穹和巫术占卜去观测和预报天气,故其准确率可想而知了。
迈入近代,随着西方气象科学体系的适时建立并伴随先进技术设备的不断推广,我国气象学发展亦在欧风美雨、西学东渐的狂潮裹挟下,而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作为气象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天气预报的价值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所谓“天气预报”(weatherforecast),其实是指气象工作者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同时运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对未来一定时段某一地点或某一区域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定性或定量的预测,进而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等的内容。
插图3
在实际生活当中,天气预报要通过关注气候变化,关心社会的防灾减灾,关切人民的生命安全,从而真正贯彻我党倡导的“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的执政理念,真正构建政府呼吁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和谐社会蓝图。
插图4
(一)气象预报在农业生产当中的应用
随着生产力日新月异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活动领域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日益深远。因此,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然而,要想精准预测天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大气运动自身带有随机性,气象工作者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会或多或少存在些许误差。然而,即使是很小的偏差,也会使预测结果与实际大相径庭。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并非危言耸听。
以气象灾害预报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为例,众所周知,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农事活动服务。比如,春分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我国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10有7、8年日平均气温稳定至12℃以上。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妥当。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会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会显著下降,最低气温甚至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伴随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这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根据此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以便及时播种。
总之,高效、科学、精准的气象灾害预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农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气象预报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记得中国气象局原局长郑国光先生曾经饱含人文关怀、不无诚挚深情地讲过:“怎么样把气象预报服务的专业语言通俗化、大众化,这是老百姓关心、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老百姓对我们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足见,气象部门要尽可能用最简洁明了、妇孺皆识、通俗易懂、翁妪能解的方式做好迅捷、优质服务的同时,还要更加走进群众、无微不至、贴近基层、善解人意。
以气象预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为例,天气变化关涉诸多事宜,具体到个人,主要是起到预防疾病、保障健康,尤其是乍暖还寒、冷热不均的交替之际,感冒就会成为常态。因此,要及时关注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精神充实。因此,旅行度假成为他(她)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首选。近年来,私家车早已不属于“旧时王谢堂前燕”,而是日趋“飞入寻常百姓家”。自驾游更是“乐活族”们一种New Life Style(悦生格调)。因此,适时参考天气预报可以为未来的事情早做安排和打算。根据天气制定旅游攻略,更不失为一种科学与明智的选择。
一言以蔽之,气象预报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气象预报今后应努力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为百姓衣食住行提供服务,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总而言之,中华气象文化犹如波澜壮阔、一往无前的巨河长流一般响遏云谷、经久不息。气象预报作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早已成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共品”,甚至是“必需品”。因此,天气预报在未来更应该全面提高其预报业务的能力和水平。
插图5
http://www.dxsbao.com/art/6568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