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听雨且吹风,人生至美而无华——题记
他说:“要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孩子一样生活。”
他说:“此身、此时、此地。”
他说:“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
……
出生于十九世纪末的他,彼时中国大地新旧冲突不断,晚清王朝日渐倾颓,在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他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他留洋海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研究,后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研学经历十分丰富,“解剖过鲨鱼,制造过染色切片,读过建筑史,学过符号名学,用过熏烟鼓和电气反应表测验心理反应。”没有专修过艺术,却凭借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独特的审美观,成为我国著名的美学泰斗。
他一生曾三立座右铭,一曰:“恒、恬、诚、勇。”恒,即是指恒心,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求学做事;恬,即是恬淡朴素,不执迷物质之享受,但求精神之丰盈;诚,是指诚恳真挚,为人处事襟怀坦荡,不欺人;勇,是指勇往直前,无惧治学之路乃至人生之路的坎坷泥泞。二曰:“走抵抗力最大的路。”在选择美学作为自己研究的领域后,尽管许多人劝他道美学是个泥潭,但他还是追随自己的内心,逆水行舟,迎难而上。三曰:“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凡此身应该做且能做的事,绝不推辞到将来;此时,即凡此时应该做且能做之事,绝不推延到将来;此地,即凡此地应做且能做之事,绝不等待更好的境地。正是在一条条信条的激励下,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学术阵地上,坚定地谈美,追求心灵的净化、人生之美化。
身为美学大师的他不仅在学术上造诣颇深,他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生活家。”他热爱生活,在细微之处探寻生命之美,内心始终秉持着一份纯真与赤忱。某次,学生来他家拜访,发现老师庭院中的落叶堆积太厚,想帮老师打扫一下,但却被他拦住了,言笑道:“我好不容易才积到这么厚,可以听到雨声了。”而作为师者,他以真心换真心,希望和青年人做朋友,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岁月里,跨越隔墙将美好的期许与祝愿传递到晚辈心中。曾经北大燕园南园,常常有一位老人静坐于青石板上,凝望着来来往往的学子。有学生走近的话,他还会隔着一矮墙,递上一朵盛放的花朵,后来学生们才知道这是朱光潜老先生。这一浪漫之举一直影响着那位接花少年。后来的后来,那有所成就的少年说:“那枝花朵不是自然界中一枝普通的花朵,它分明是人类精神之树的果实,是一代宗师无言的暗示。”
在先生的一生中,美从来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意象,而是真实融入生活,需要用心发现、体会、感悟的点滴美好。而他是它虔诚的信徒,用他漫漫的时光感悟着美,钻研着美,践行着美。
http://www.dxsbao.com/art/6554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