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乡土中国》有感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作者:裴庚

我与乡土

从看到《乡土中国》这个标题时,我以为费先生写的会是,久居在外游子思乡一类,脑海里也自然而然就浮现出家乡过年的画面,男女老少进进出出忙碌着,扫屋除尘,洗菜切肉,升起袅袅炊烟,不知是哪家先响起鞭炮,整个村子突然争先恐后起来,鞭炮一响代表着年夜饭的开始,家家户户、阖家团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到家乡只有过年的场景了。我是贵州大山走出的孩子,小学是在村里的小学,初中是在乡镇里的初中,高中是在县城里的高中,回家的次数也慢慢从每天到每个星期再到每个月。那时候,或许是一心想着奔赴世界,向往自由,想走出大山,去沿海,赤脚踩沙滩,去北国,去打一场酣畅淋漓的雪仗,去草原,去沙漠,去雪山,去所有没去过的地方。但人只有一个,不能分身乏术,高中毕业以后,从西南大山来到了东南沿海,十万大山变成了甜咸海风,回家的频率在不知不觉中,也从每个月变成了半年了,暑假一次,寒假一次。但那时候怎么会想这些,一心只想着探索美好的新世界,我现在依旧还清楚记得,还没有到海边,还没有见到海,带着咸腥的海风已经向你涌来。那时候,我还以为,沿海地区的人们,天天顿顿都是龙虾螃蟹,现在想来还有点好笑。再往后,我选择了参军入伍,去了安徽,体验了皖中腹地的连绵阴雨;去了新疆,在疆北的戈壁上吃土吹沙;去了西藏,感受高原云在山腰绕,伸手可碰天的仙境。离家变得更远了,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莫名的开始思念起那片乡土起来。

乡土造就熟人社会

当我静下心来,细细阅读这本书时,发现自己想的还是太简单,微观了些。

在我原来的认知中,乡土莫过于此,土地、村子、亲朋好友。但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是这样去定义的,他说:“这些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构成了中国人的基层”,这句话乍一看,“土头土脑”这个词汇,好像是贬义词,但是细细想想,似乎没错,很客观,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很多,书中谈到是他们构成了中国的基层,没有任何的问题,这仅仅是客观描述,但是这样的表述方式好像让我听起来很刺耳。细想过后,或者再换个方式,让大家能够理解“土”到底是不是一个中性词,“聪明、清高”这些词都是褒义词,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境当中,褒义、贬义、中性会有一个转变。

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去接受,中国人是比较土气的,那这个土气来自于什么地方呢?当然来自于我们的土地,来自于我们生产方式,我们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一家一户通过这片土地里的劳作去获取食物,然后保障一家人幸福安康,但是有时候会遇到问题,比方说碰到了天灾人祸怎么办?所以需要去抵抗它,但是一家一户显然不够,所以需要团体的力量,这个时候呢,大家都会跟你的亲朋好友住到一块儿,住到一块儿,人多了,慢慢就会变成一个村落,这个村落当中的人就生活在熟人社会当中,这本书当中讲到一个重点,就是你跟我其实都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当中。

人治、法治、礼治

社会治理当中,当中有两种方式,一个叫做人治,就是用人去治理,还有一种呢是法治,用法律治理,法制很简单,你犯错了,找出法律条文,该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判几年就判几年;那人治是什么呢?人治,这就是我觉得你是第一次犯错,情有可原,就酌情处理,或者是觉得,你现在就犯错了,那以后还得了?必须要加重处罚!这就是人治。

那中国用的是哪一种方式呢?其实,在费孝通先生书中他说,我们既不是人治,不是法治,我们用的是一种叫做礼治,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食不言,寝不语”论语中这句话人治还是法治呢?在很多家庭中,父亲都会提醒儿子,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你觉得这是人治还是法治呢?好像都算不上,它既没有明文写出来,也没有一个父亲在吃饭时候对儿子说,我必须要去控制你,你的一切都听我的,但是呢,它会慢慢的告诉你一些道理,告诉你如何在社会当中生存,哪些规矩你必须在成年之前学会它,而当你学会之后呢,你在熟人社会当中生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这就是用礼法去代替法治,这就是我们比较看重承诺,看重传承,看重信义,而不是看重那种明文的法律。

所以,在熟人社会中,老张和老王讲他们只隔一堵墙,相互之间非常熟悉,你相信我,我答应你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到。不流动加上聚居,等于地域性的熟人环境,这是中国人的礼俗社会;但是对美国的农民来说,对美国的农民约翰家庭距离凯文家他们开车开半个小时,地广人稀,必须要签一份协议有保障。流动性加上少聚居,等于生人环境,这便是法理社会。

差序格局团体格局

在我看来,在礼治的过程当中,就是你一定不能够犯错,因为犯错的代价是非常大的,有时候大到你无法承受,这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非常多的情况,这些都是不给你任何回头路的,但是在你犯错之前,一定会有很多人对你谆谆教诲,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等,这些对于男性女性都会使用,所以这是一种礼治的、熟人的社会。但是熟人社会有一个坏处,就是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所以说这种熟人社会的会比较自私,比方说你现在能想到,你把自己的家里面扫一扫,你会想去另一个城市,比如生活在上海,去北京扫大街,你不会做这件事情的。

费先生说中国人是比较自私的,那这个自私来自于什么地方?这里要介绍要两个名词,一个叫做差序格局,一个叫做团体格局,中国人其实是差序格局,格局是什么意思?格局就是社会的组成方式,那么西方人哪一种方式呢,费先生说,他说好像是捆柴一样,每根柴存起来变成一把柴,每把柴存起来变成一堆柴,这一堆柴呢,就变成一个小团体了,所以每个人都好像一根柴一样,我知道我属于哪一把,我属于哪一款?我属于哪一堆?这是所谓的团体社会,人人平等在这个大团体上面会有一些法律框架去规定,比方说什么刑法,民法呀,中国其实现在正在往那方面去发展。但是我们传统社会的叫做差序格局,差序社会是怎样的呢?差序社会好像是你把一颗石头扔到水面上,水面上会有一圈一圈的涟漪,而这些涟漪,就是同心圆,这些同心圆就是你的社会关系,最近的圈是你的子女父母妻子,稍微远一点儿是你的堂兄弟,再远一点儿是你的表兄弟,再远一点是老乡、同学、同事,再远一点,大家都是中国人,再远一点,我们都是地球村的。所以说,这个圈子,可以不断的放大缩小,而放大,缩小的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就是我们自己。

孔子以前讲到叫做推己及人,那时候叫做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一点一点往外推的。在书中还讲了一个例子,比方说在古代有一个君王尧舜禹汤中,舜的父亲犯罪了,他该怎么做?有两个方法,一个惩罚他的父亲,另一个放纵他,孟子在听到这个问题之后,他给出的回答说,“我觉得舜应该背着他的父亲逃跑,放弃他的王位,然后跑到北海之滨,跟父亲过着那种餐风露宿的生活,这是最好的方式,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我的父亲啊,他是我同心圆当中最近的那个圈,我对他不割舍,所以我不可能对他用法律嘛!但是另一方面呢,我好像又不能够去背叛我的国家,背叛我的统治,怎么办呢?我离开这一切,我带走了父亲走,而只是把最近一圈留在我身上”。所以说任何的关系都是由自己开始的。

现在再讲回来,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如果说在平时的时候可能会有这种情况,但是大家想一想,比如说零八年雪灾的时候,大家众志成城,要去抗雪灾的时候,是不是每家每户都扛着铁锹上街了?比方说,我是贵州人,当然,我肯定会带贵州的铁锹在贵州的街头去铲雪了,那另一方面,杭州人也会在杭州去铲雪,苏州人,温州人,各家自扫门前雪。这样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分工合理的,但是或许有的人会说,我是不是应该有公德心?我一个贵州人,去北京铲雪,其实,这就是公私不分了,同心圆扩的太大了,考虑东西太大了,导致你没有从自己出发,如果没有从自己出发的话,就整体就乱了。

在某些想法当中,差序当中的同心圆,这就是规矩,这就是所谓的中国人的人伦。我们搞清楚这个人伦是什么情况,什么是亲疏远近,大概就会有规矩出来,而这个规矩是什么呢?就什么上文提到过的礼,我们是礼治社会,不是人治,不是法治,大家只要在礼当中去行动,就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制衡效果的,所以这就是中国的所谓文人,跟乡土非常好的结合。乡土人人知道,我要在农村当中按照礼法,按照道德去生活,而文人的讲究推己及人,讲究修齐治平,这就是所谓的乡土中国,不仅仅是乡土的一面,还是中国的传统社会。

乡土的转变

在最后,费先生讲到了,他说在现在的,其实有些方面在转变,比方说一夫一妻结合的原因是什么?是一起种田,一起生活,所以更多的情况下,他们再结合之前要考虑门当户对,而不是考虑所谓的爱情。比方说现在很多人,在谈恋爱情况下会想,我跟你爱如胶似漆,但是真正谈婚论嫁时,会想我家里条件比较好,进去会被耻笑,所以婚姻难成,在中国古代也是一样的,一定要讲究门当户对,因为它是一种工作上的合作,而在西方的呃,可能就什么灵魂伴侣啊,肉体伴侣都会用,这就是追求所谓的爱情。当然现在呢,大家已经慢慢的从这种熟人社会,乡土社会摆脱出来了,所以男女之间可以去追求爱情,在社会当中,大家遵守法制,而不是单单的遵守所谓的礼治,遵守所谓的道德,另一方面,我们的差序格局慢慢的在转变成团体格局,这就是中国的乡土社会。

当然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会有一些阵痛,有可能会有一些乱像,我们要学会慢慢的接受它,《乡土中国》这本书1947年写的,当时就已经预见到了这种转变,到现在已经是70多年了,这种转变还在继续,而且我们发现,我们跟费先生写的那种乡土社会已经有一些不一样了,这就是转变的过程。

http://www.dxsbao.com/art/5915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2017年南平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及学习廖俊波

助力成长用爱筑梦,创新创业共赢未来——记社会历史学院砺青实践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简讯2017年7月7日,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助力成长& 8226;用爱筑梦”颁发仪式在南平……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砺青媒体工作室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美育微光,“五彩花蕾”绽放乡野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河北易县听松书院成为了知识与艺术传播的重要据点。2025年1月18日,华北电力大学…

曲园学子寒假行---温情养老,幸福夕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关爱老年人已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社会责任。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代际沟通的减少…

春至期垤,守护成长

经过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我们在晚上九点到达支教地点期垤村。支教队员们经过简单整理马上投入到支教活动的准备中。大家齐心…

山东大学春晖社“红耀滇南”支教队于红河县宝华镇寒假公益课堂支教第一天

【山大春晖红耀滇南支教队1月19日电】春晖送暖,爱洒红河——记山大春晖红河县宝华镇支教寒假公益课堂第一天跨越山海,情谊相…

山东大学(威海)学生小树林支教调研团沂萌队成功开展急救科普活动

山东大学(威海)学生小树林支教调研团沂萌队成功开展“‘救’在身边:急救科普点亮生命灯塔”活动在当今时代,国家正大力倡…

最新发布

三下乡第二天——义务奉献,情系山乡。
中国青年网荆门7月5日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陈文昌)为践行双减政策、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7月5日,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留梦荆楚”社会实践队在子陵铺镇华阳村进行了授课。陈永基老师带领学生们穿越历史…
面对困难 总结经验
7月21日,因包头市骤然降雨,实践小队的行程被迫顺延,今日实践小队的工作是对前期调研工作进行整理。通过前几天的实践和队员们的不懈努力,实践小队对乌兰计三村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感受颇深,通过近几天的走…
“绘美逐梦 绘梦艺行”社会实践第十四天心得——司晓涵
今天是社会实践的第十四天还有一天就结束了,正式开始我的暑假生活。集装箱还剩下最后一个反面昨天晚上我们去起了型,今天本来打算全部画完的。奈何这个天不作美刚上脚手架画了一点,就开始打雷,头顶上就是…
协童传承两弹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内化于小。7月7日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惊世两弹,冲霄一星”社会实践团在队长刘振鑫的带领下来到了郑州市高新区科问…
“绘美逐梦 绘梦艺行”社会实践第十三天心得——司晓涵
今天是社会实践的第十三天,今天的天气看起来又下不了雨了。吃完早饭我们到达了研学基地开始画昨天没画完的集装箱开始帮助了正面组铺完了大部分颜色,之后画了几处细节,这个集装箱整体的风格都是千与千寻的…
重走红色道路,感悟红旗渠精神
本网讯(通讯员潘佳一夏依菲田爽)为追溯红色记忆,探索革命足迹,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不朽星火”暑期实践团队于2023年7月10日来到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红旗渠进行实地考察,重走先辈们的红…
“绘美逐梦 绘梦艺行”社会实践第十二天心得——吕昱炜
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有幸参与了一项与墙绘相关的艺术创作项目,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验。通过与墙绘的“绘”缘,我不仅学到了艺术技巧,还发现了墙绘对社区和个人的积极影响。首先,通过参与…
“绘美逐梦 绘梦艺行”社会实践第十一天心得——司晓涵
今天是社会实践的第十一天,我的小伙伴们都陆续的走了,这里的条件确实艰苦。我也有一点泄气,不过想想都过了这么久了,再坚持一下就能回家了。这次社会实践确确实实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辛苦。早六晚八这几天…
“绘美逐梦 绘梦艺行”社会实践第十二天心得——司晓涵
社会实践中,我参与了集装箱墙绘的活动,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我收获良多。首先,集装箱墙绘活动是一种宣传环保理念的方式。我们在活动中选择了一些具有环保意义的主题进行创作,例如保护环境、…
看教育意义动画,提学生艺术素养
在我国一些乡镇地区,孩子们的眼界没有城市孩子那么宽阔。相对而言,乡镇孩子也比较害羞。针对这个特点,我们爱驻宜昌志愿服务队为各年级的小学生们准备了影视欣赏与表演课程。这个课程我们分为不同方式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