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日渐加快,中西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作为这种交流的一部分,节日文化已成为促进中西交流的重要媒介。中国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而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人类日常生活的浓缩和精华,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而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生命力。比较节日的文化习俗,我们可以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直接的、多方面的探索。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日,它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圣诞节对于西方人民来说,也是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这两个节日分别是中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具有中西方文化的代表性,是探讨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的典型。通过对两个节日的探索,我们可以理性的借鉴、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同时更好地掌握中国的节日文化习俗,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弘扬和保护我们的民族节日文化的精髓。我们还可以把两个节日习俗文化加以融合理解,扬长避短,吸收并利用彼此节日文化中的精髓来完善自身,同时为人们更好的文化交流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春节和圣诞节的历史由来
(一)、春节的历史由来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年节的起源与发展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阳合历)。[21][22][23][24]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鉴于夏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的“立春”节气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1913年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二)、圣诞节的历史由来
圣诞节本身是一个宗教节,用来庆祝耶稣的诞辰,因而又名耶稣节,位于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重要节日。亦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天主教亦称耶稣圣诞瞻礼。耶稣诞生的日期,《圣经》并无记载。公元336年罗马教会开始在12月25日过此节。12月25日原是罗马帝国规定的太阳神诞辰。有人认为选择这天庆祝圣诞,是因为基督教徒认为耶稣就是正义、永恒的太阳。5世纪中叶以后,圣诞节作为重要节日,成了教会的传统,并在东西派教会中逐渐传开。因所用历法不同等原因,各教派会举行庆祝的具体日期和活动形式也有差别。圣诞节习俗传播到亚洲主要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日本、韩国等都受到了圣诞文化的影响。现在西方在圣诞节常互赠礼物,举行欢宴,并以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增添节日气氛,已成为普遍习俗。圣诞节也成为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
http://www.dxsbao.com/art/5571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