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这本书对作者本身的简介很少,书中提到乔纳森·布朗是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于1986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与自我有关的文章,并且是国家科学基金中奖获得者。他当前的研究兴趣在于探索自尊如何影响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反应。他的业余时间全部被用在了打网球上。
本书的第一章讲了对心理学的一些初步的介绍,介绍了主我和宾我两种自我表达方式。主我是知觉,感觉,思维的主观意识,就是关于人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宾我是对我们是谁或者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想法。在主我中,还提到了自我概念。例如我们知道用锤子击打桌子人并不会感到疼痛,而如果锤子击中了手指,则会产生剧烈的疼痛。但是我们可以由自己的意识去避免被击打到这一行为。关于自我概念,就是人们关于他们自己的想法。意识到一个人相待于其他事物和其他人而言是独立的这一点,是伴随着发现自己只能掌控一些事情,而不是全部这一事实而来的。书中还区分了自我心理学(人们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与人格心理学(人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自我心理学是现象学的,关注人们对它们自己的样子的知觉和信念,而不是它们真实的样子,行为通常更多地依赖于关于你自己的信念而不是你的真实情况。
第二章介绍了一些关于自我的性质,詹姆斯将经验的自我分成了三类: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社会自我。在物质自我中,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丢弃旧衣物以及没有用的东西,还有儿童喜欢搜集一些石头、贝壳等玩具,收藏这些东西的原因是因为那些旧物品代表自我的重要方面。把所有物当做自我的一部分将会贯穿我们的一生。所有物具有象征性,而那些物品正是因为时时刻刻提醒了我们是谁,我们想要怎样被对待。所有物是自我延伸的一部分,它有时也反应了情绪和我们所赋予它的价值。社会自我指的是我们如何被他人所看待和承认。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我们的自我是不同的。例如在家庭聚会中,可能你即使父母又是孩子的身份。总之,社会自我包括了我们所拥有的各种社会地位和我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精神自我,是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指的是我们所感知到的内部的心理品质,他代表了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主观体验,我们对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关于精神自我,还谈及到了尊重重要性文化上的差异。
第三章提到了人们获取自我的愿望由三方面驱动:自我提高需要(想要对自己感觉良好,避免感觉不好的愿望)、准确性需要(了解我们真正样子的需要)、一致性需要(使我们的自我观念保持一致,防止发生变化)。自我提高需要涉及去体验积极情绪避免消极情绪,最大的程度体会到自尊感(也就是我们自我提高的动机)。准确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体验到自尊感。自我一致性影响我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它引导我们的行为,它还是我们未来行为所指向的目标状态。这些动机能够保护自我概念不发生变化。促使人们寻求认可他们认为的自我一致的信息,回避不一致的信息。如果一个新的想法看起来和个体的自我概念一致,它很快就会被接受和吸收,如果与概念不一致,它就会被抵制。其次,提到了自我认识的来源。在寻求关于人们自身的信息时,人们参考了多种自我认识的来源: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你思维以及情感的内部世界。物理世界为我们自身提供手段提供特征。社会世界为自我观念的比较提供环境。人们往往会进行社会比较,把自己的特征与他人进行比较,由此得出关于自己特点的线索。个人的内部世界影响人们对自身知识的认识方式,其中包括三个过程:内省、自我知觉、因果归因。内省指个体向内部寻求答案,直接考虑我们的态度、情感和动机。内省能够考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供有意义的自我认识,但反省原因太多也会降低自我认识的准确性。自我知觉是关于人们如何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解释的理论,通过事情所发生的背景来推断他们行为的原因。与内省不同,自我知觉是间接考虑我们的内部状态过程。我们利用自我知觉间接地推断我们的态度、情感和动机。因果归因是人们对他们的行为所做的解释。人们可以通过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获得自我认识。在正向偏见中,多数人用非常积极的词汇形容自己。许多人相信他们比大多数其他人都更好。在对个体的自我观念准确性进行评估中,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不总是准确。会受到主观愿望的影响。尤其是在自我以及社会所希望的方面。在自我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中,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预测行为的能力。特瑟的自我评价维护模型中,提到与比较领域的个人联系是所要考虑的关键变量。在与个人关联很低的领域,被与你关系密切的人超过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在自我观念中,有多种机制可以帮助人们保持他们的自我观念。多数人在认为与自我有关的反馈是积极的时会努力地去寻找它,当反馈是消极的时候,他们就显得很勉强。在某些情境下,人们通过为他们的成功设置障碍而主动地隐藏消极反馈。人们也会选择性地与喜欢他们的人联合,并以能够使他们的自我观念得到提升和保持的方式来和他人进行比较。最后,人们对积极和消极结果所做的归因是为了支持他们积极的自我观念。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自己持积极观念,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寻求积极反馈。在某些情境下,具有消极自我观念的人会寻找关于他们的消极信息。当人们担心他们无法做到他人对他们的期望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
在第四章,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人们对于自身的看法是如何发展和变化的。谈到了自我发展的三个理论,一个理论实儿童际上是社会学范畴的;第二个是认知领域的;第三个强调人际和情绪过程。米德的符号交互理论,关注社会化过程即是关注个体是如何从刚出生时那个与社会毫不相干的生物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每个年龄阶段人们的认知和生理上的变化进行了阐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模型在意识到社会交往和认知发展的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了情感因素,每个特定阶段会产生特定需求,而如果需求被满足了会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反之会倒退或停滞。其次,探讨了自我发展的过程,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陈述。第一,自我识别并非人类独有。第二,婴儿在18个月大的就可以识别出镜子中的自己,21个月大时,自我识别能力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第三,我们在生命的头一个星期就具有了自我意识。第四,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自身的看法从在儿童早期,儿童着重于物质自我(物理特性,所有物);到了儿童中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自我(他们运用社会比较信息,并且强调他们的人际特征);青春期的儿童则开始关注精神自我(个体所知觉到的内部心理特性)。顺便讲到了青少年的青春期同一性危机,青春期是一个自我发展的关键期。艾里克森用“同一性危机”来描述这个时期想要(重新)定义自己的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并非所有青少年都会在这个人生阶段遇到困难,多数人并未受太大影响。随后过渡到在成年期,人们关于自身的看法相当稳定。当人们的生活发生变化时,新的同一性特征出现,但人们会以一种能使他们保持连续感的方式来对这些体验进行解释。
第五章是从认知观点看自我,考察了自我研究中的认知方法并讨论了自我认识在记忆中是如何表征的。随即指出,人们关于自己的看法并非是偶然形成的,而是一个有组织的结构。书中介绍了自我概念的几个方面,包括自我复杂性和自我图式。用许多不同方式看待自己的人具有高复杂性。个体复杂性越低对积极事件或消极事件的反应就越极端。自我图式是有关自身特质与行为的认知结构。自我图式也能影响我们加工社会信息。具有某一特征的图式的人更倾向于接受能进一步支持他们的自我观念的信息,而排斥与他们看法不一致的信息。具有自我图式的人在特定领域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与该领域更为一致。例如,与在独立性上缺乏图式的人相比,具有独立性图式的人在各种情境下更容易表现出独立行为。在影响自我激活中自我评价中的对比效应很普遍。当其他人比个体优秀时,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倾向于消极一些。但当人们在心理上和他人有接近感时,会产生同化效应。加工自我相关信息中,自我与记忆有着密切关系,个人的特性取决于我们所记得的成为我们自己的能力。人们更容易记住自己的事,个人的信息比非个人的信息更容易记忆。在群体条件下,比起他人的举动,人们对于他们自己的举动表现出了更好的记忆力,对他们自己说过的话比对别人说的话有更好的记忆。在应对不一致的个人信息中,认知不协调时(当人们所说的和所做的与他们的自我概念不一致时),他们就会处于一种让他们感到厌恶的不适状态。为了减轻这种不适体验,他们会进行合理化,或为他们的行为寻找借口。最后个人信息通常会产生自我服务偏见。动机和认知过程共同产生了这些偏见。
在第六章行为的自我调节中,提到影响自我调节的三个过程:自我效能感(人们对于自己能否达到目标的信念)、可能自我(人们对自己将来可能成为的人的想法)、自我意识(人们关注自身或关注周围环境的程度)。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关于他们自身能否成功的信念对于自我调节过程有着极大的影响。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所确定的目标、个体准备达成目标的决心、个体愿意为实现目标所花费的时间和努力。可能自我指的是个体关于他们将来样子的看法。这些可能自我中有一些是积极的,另一些是消极的。生动清晰的可能自我描述会通过影响个体的价值观而影响个体的目标选择。可能自我也能帮助个体专注于他们的目标上。过低的自我意识,无法对当前的行为与适宜的高层次标准进行比较,会导致攻击性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太高的自我意识有事会产生自我破坏(酗酒或寻求刺激)行为,由此来降低自我意识水平。
在第七章自我性质中,探讨了这些公开展示和个人的自我概念之间的联系。考虑自我展示的本质(任何旨在创造、修改和保持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的行为)其功能以及人们试图在他人心中塑造印象的方式。提到了人们在主动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公众行为方面存在差异。考察了人们想要创造的印象的特征,在印象塑造中遭遇失败时,在其中便会出现认知不协调。人们会使用不同的策略,包括解释(人们希望重新解释,找借口或者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或者印象修补的策略,比如通过夸大自己在另外一个方面的品质来弥补自己在某个方面的不好印象。人们也会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降低内心的焦虑状态。总之,人们就是追求一种对社会确认的渴望,人们通常相信自己是具有美好品质的,同时他们也希望别人也相信他们自己拥有这些品质。他们主动让别人注意到他们的这些美好的品质。人们通常是自己行为的观众。说服别人自己拥有某种品质的过程通常以说服自己为结束。
在第八章中,考察了自尊的本质、起源和影响。自尊有三个含义分为整体自尊、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自尊的本质以两种类型的情感感受为特征。第一种感受为归属感,起源于社会交往经验;另一个种感受为掌控感,则更具有个人化的特征。自尊影响人们处理消极的事情与自我相关反馈。高自尊的人们更倾向于自我增强,愿意接收可能会带来的更多回报的挑战和冒险。他们能够接受失败和自己的不足并不会对自我进行否定。而低自尊的人采用自我保护取向更倾向于安全。
在第九章,谈及到抑郁。抑郁症是一种普遍的、种类各异的恶性疾病。它受许多因素影响,有各种各样的症状。大部分抑郁是对特定生活事件的反映。这些事件是指失去爱、安全、认同或自我价值的来源。爱人去世,一段重要的浪漫关系的结束,或者一次重大的个人失败都是典型的事例。自我加工是抑郁的主要症状。抑郁的特征是消极地看待自我和未来(无望和无价值感),以及选择性地注意和记忆消极个人信息的倾向。抑郁期间,对与自我有关的事件的解释也是消极的。这些特点不影响一般的信息加工,而是只影响自我信息的加工。研究表明,低自尊的人和具有条件性自我价值感的人,对自己情绪沉思默想的人更容易产生抑郁。抑郁的归因与生活中消极的事件有关,他们更容易对消极生活事件做出内部的、稳定的涵盖一切的归因。每当消极情绪激活与自我相关的消极思维时,抑郁便开始持续加重。
在第十章中,考察了自我认识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第一提到了正确认识自我是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第二个是探究积极错觉能否促进心理适应。当人们面临应激性生活事件时,积极错觉可能尤其有助于人们应对这类事件。在这样的情境下,夸大自己控制力,并保持乐观的人,比那些没有表现出这些错觉的人应对得更好。这些潜在的后果强调,积极错觉必须适度才会有效。最后,我们考察了积极错觉的一些潜在危害。虽然适度的积极错觉可能是有益的,但过分的积极错觉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些后果包括消极的人际关系(包括人际暴力)、不适宜的坚持、不良的自我调节和对健康的危害。
这本书围绕自我从10个章节开展自我的解释和阐明。作者对研究报告精挑细选,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旨在阐明自我概念。这本书的对每章的分类还是比较明确,在每一个大类下面也分了很多小分支。并且最好的地方在于在书中的每一章阅读完后,有一个对本章内容的总结,划分了思维的一个层次,而且每个章节之间会承上启下。因为书中提及到了很多观点、概念、理论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容易没有条理,但本书会在每个章节最后提到对章节的概述并列出主要观点。但本书阅读时还是容易感到抽象、偏理论化,因为囊括了很多方面,所以不太能有连贯性。学术性还是很强的,理论性也强,里面堆砌了很多学者的看法和观点,知识点比较分散,生活实例引入了一部分但较少。对我来说,启发可能是在书中看到符合自己的内容或自己能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经历到的情境。它们在书中通过专业术语表露出来,让我能够对号入座,学到一些东西。书中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解释出来的理论,比较好构建画面情境便于理解;也能了解到一些关于自我性格方面特质。
http://www.dxsbao.com/art/5564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