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这种品格和能力,都需要建立在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上。高中阶段各学科都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开展相应的学科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高中学生处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品格和能力的要求虽然比较单一,但也十分重要。学生要在日常课程学习和生活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品格,同时提升学习能力。除了课程学习外,还需要提升综合知识、人文底蕴等通识能力。高中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加强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课余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等,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它是由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学科价值所决定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学科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是在于促进学生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学科思维方式,建构起物质及其变化整体认识的学科基本观念,培养勇于实践的实验探究能力。基于对化学学科特征和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5大化学系学科核心素养,分别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其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引导学生从化学学科的视角,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理解学科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开展新的工作方式,以达到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首先要消除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并将其有效转化为学习动力。核心素养能够给予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程度上的指导意义,针对于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了解到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从而能够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不偏离航线,始终在安全范围内进行,在此核心素养起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指明灯作用。
二、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正处于由儿童过渡到成年的重要阶段,生理、心理发育较为迅速,一时间很难完全适应这些变化,加之环境因素影响,最终引起心理健康问题。从当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压力较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与压力有着密切关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学生通常会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再加上家庭、社会、学习等的额外施压,每天都处于较为疲劳的状态,若是无法较好地排遣压力,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加重心理负担,危害身心健康。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需求,其普遍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需要额外束缚,具体表现为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学习、生活多以个人为中心,无法较好地处理同学间的一些矛盾,在与家长、教师沟通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这一因素影响,出现难以沟通、焦虑等情况。长此以往,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会呈现明显不协调的情况,继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这需要心理健康教师及时疏导并解决。
(三)缺乏自信心
青春期,学生思想、心理、生理等均处于持续发育状态,当面临一些成人问题时,就会出现认知偏差,尤其是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进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这其实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四)中学生网瘾与青春期情感问题
中学生往往缺乏一定的自控力,容易沉迷网络,进而影响身心健康。随着家庭网络的普及,中学生可以更加轻易地接触网络游戏,而过度沉迷网络游戏,容易引发学生的暴力倾向等行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中学生通常处于青春期,对于异性往往存在好奇的心理,早恋现象频发。教师与家长如果对于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没有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就会使学生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初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初中所有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基本都是以中考为主要标准的,学生管理和教学的重点也集中在各个学科课程中。初中阶段普遍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许多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或者心理咨询室,但收效甚微。家庭和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家庭方面,部分初中采取寄宿制,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关心和了解,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也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即使学习成绩出现波动,也往往关注不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自身方面,初中学生对于自身遇到的心理问题,不习惯也不愿意向教师或家长倾诉,往往都是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如果学生长时间处于消极的负面情绪中,会影响学习效果。
(二)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不科学
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程是针对所有高初中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具有广泛性。许多学生不重视心理健康课程,未通过课程的学习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许多学校忽视心理辅导课程的重要性,没有认真执行,心理辅导课程形同虚设。但这种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部分中学虽然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心理教师不专业,很难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另外,心理健康课程的考核标准与其他常规课程相同,以分数为衡量标准,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与初衷,因此难以较好地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是对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心理问题所具有的外在表现有时并不明显,学生出于个人隐私并不会主动寻求心理辅导,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有时也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三)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理解不深入
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心理活动十分丰富,心理问题也较多。部分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理解不深入,单纯地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认为初中学生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来自学习和考试的压力,学生所倾诉的问题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导致学生易与教师和父母之间产生距离和隔阂。大多数家长普遍较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心理健康教育缺少足够重视,即使发现学生存在反常行为,也容易忽视心理层面因素,导致学生的负面情绪长时间无法得到疏导。
四、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
--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学科教学是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培养形式。在开展学科教学中,要将科学文化知识讲授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并重,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心理健康与核心素养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心理健康也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因此,核心素养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以及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方面的教育。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指导。只有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相结合,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建立良好和积极的心态。
(一)化学史教育
化学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化学家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的历史,从元素的发现到物质的提取与合成、化学规律的揭示、化学理论的建立的过程,每一步的前进,都蕴含着化学家们无穷的智慧。在化学教学中应当以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化学科学家们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化学史讲解时,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化学家,如果遇到类似科学家当时的情景,应该如何去探索以及验证,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家们的艰苦历程,同时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由于如今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享受着所有长辈的保护与关爱,甚至是过分的溺爱,这就导致了一些青少年的性格变得比较脆弱,这将会使他们在将来无法面对一些挫折与困难,甚至不堪一击。而化学史的教育会带领学生走进化学家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永不言弃的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坚强意志,进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合理应用教材,选择恰当的、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举例:
(1)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较为有趣的问题,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同时,也能引发他们积极思考。
(2)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化学实践活动,因为有效的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创新意识,进而促使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性格。 (3)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从而让其喜欢上自己的课。
(4)教师也可以建立学生间的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由小组成员共同解决,也可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发表他们组内讨论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然后再提出下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四) 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化学实验教学中有丰富的素材,各种各样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对做实验感兴趣,更主要的是要引导他们掌握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原理,把有趣的实验现象和化学知识相结合,如此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产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学习欲望。站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看,实验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为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验理解、设计、观察、分析能力,而这也可以理解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指向。
举例:
在进行“燃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示范做白磷的自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把白磷溶化在二硫化碳中,然后将这种溶液滴在滤纸上,教师用镊子将这片滴有溶液的滤纸在空气中煽动,滤纸就能着火,与此相应的做一组对照实验,没有滴上这种溶液的滤纸就不会产生自燃现象。学生对这种实验现象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鉴于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进行相关化学原理的探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就可以明白:白磷是一种着火点比较低、容易燃烧的物质,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十足兴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相关化学知识,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反思这样一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有两个切入点:一是从化学实验教学的角度看,本实验的设计超越了传统的设计,重点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的机 会,当学生通过比较自主发现只有在滤纸上滴上融化了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自燃才能够发生。这种由学生自主发现的结果,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明确,这种积极的动机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伴随着积极的学习心理。这种积极的学习心理,又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个积极的反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地发生。
五、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首先,进行心理教育能够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间题,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其次,开展心理教育能够帮助中学生预防或矫治心理障碍,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心理教育对于把中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相统一的跨世纪人才,实现中学德育大纲关于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要求,提高中学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促进中学教育的整体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
中学生心理素质关系着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要想获得全面素养的人才,就需要重视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也转变为依据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充分提高青少年心理潜能,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素养养成和个性的协调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体现科学性与时代性,即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特点,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而实现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学,使学生能够健康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 邵丹,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林区教学, 2017(11): 第77-78页.
[2]. 张龙兵, 地震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才智, 2008(24): 第215页.
[3].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_张晓倩.
[4]. 魏莹,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22(Z1): 第75-76页.
[5]. 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_徐国治.
[6]. 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_王士俊.
[7]. 周林,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黑龙江科学, 2021. 12(21): 第108-109页.
[8]. 王冠宇, 简析化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办法.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2018(3): 第63页.
[9]. 张倩, 网络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策略. 中小学班主任, 2022(5): 第64-66页.
[10].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张荣花.
[11]. 刘平与王庆玲, 中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9(8): 第16-16页.
http://www.dxsbao.com/art/5560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