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的贵族”——分析哲学的发展历程
——《从“批判”到“被批判”:分析哲学的发展历程》读书报告
总体概述
本论文是南开大学李国山教授就分析哲学发展历程做出的研究成果,在他看来分析哲学的发展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即前期批判其他学派与进一步发展期被其他学派批判。
本论文一共分为了四节,我认为主要是三部分内容。首先,在分析哲学兴起之初,弗雷格、摩尔、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主要代表人物对心理主义、唯心主义和整个形而上学传统发起了猛烈批判,并在批判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其方法论的新颖与活力。其次,在这场哲学运动的推进过程中,它也受到来自其他哲学思潮的强力批判:詹姆士、杜威、蒯因、塞拉斯和罗蒂等新老实用主义者均从不同角度对分析哲学发起了攻击。最后,除了外部批判之外,最终导致分析哲学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固有的缺陷。
文本分析
作为一场哲学运动,分析哲学早已过了它的鼎盛期。只有参照它的思想对手们,我们才有望更为生动、真切、全面、客观地把握其学术内涵和发展历程。
A.起源
a.两个争论:
1.达米特:弗雷格是语言哲学之父。此外,他还对分析哲学的特点作了这样的描述:“分析哲学有各种不同的表述,而使它与其他学派相区别的是其相信:‘第一,通过对语言的一种哲学说明可以获得对思想的一种哲学说明;第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种综合的说明。”(只有通过逻辑地分析语言才能获得综合的说明,获取真正的意义)
2.哈克为代表:罗素和摩尔才是分析哲学真正创始人
b.作者观点:
分析哲学开创者有四个人:弗雷格、罗素、摩尔以及弗雷格。(“弗雷格着力批判的是心理主义,罗素、摩尔的批判对象是绝对唯心主义,而维特根斯坦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思辨哲学传统。”)
B.发展(挑战其他学说)
a.弗雷格(逻辑学家):
1884《算术基础》提出逻辑哲学研究三条原则,其中第一条是:“要把心理学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明确区别开来。”(反心理主义)
心理主义:《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大致指将心理技术应用于传统哲学问题的主张。
弗为什么反心理主义:他认为他所处的时代被心理学浸染的逻辑学会丧失其作为“一切学科基础”的地位。只有彻底清除心理学影响,逻辑学才能克服危机并实现革命性发展。而德国是现代实验心理学发祥地,故19世纪末,逻辑学和心理学地位之争激烈:弗雷格与胡塞尔争论,但胡在1900年《逻辑研究》中接受弗的反心理主义。
弗针对的主要人物: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代表人物约翰·穆勒(在1865年《汉密尔顿爵士哲学考察》中说逻辑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此时罗素、摩尔还处于唯心主义影响下,罗素很快觉醒,两人一同批判唯心主义)。
b.摩尔:
1903《驳唯心主义》:1.指出唯心主义基本宇宙观:“如果现代唯心主义真的对整个宇宙作出了一般性的结论的话,它所主张的就是:宇宙是精神的。……如果宣称整个宇宙是精神的,就不仅意味着,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有意识的,而且意味着,它具有我们在我们自己身上认识到的更高形式的意识。”(宇宙是精神的=有意识+高于人的更高形式的意识)2.反驳策略(由于唯心主义观点多,难一一批判,故从批判唯心主义论证入手)“然而,我至少要攻击一个论证,就我的信念而言,所有唯心主义者都认为,这个论证对他们的立场来说是必要的。我还要指出由这种步骤带给我的一种可靠的有利条件,它证明了那种断言:如果我能驳倒一个单独的命题,而这个命题又是唯心主义的所有论证中必要的和基本的一步,那么,无论唯心主义的其他论证多么可靠,我也会证明,唯心主义的结论没有任何理由。”
摩选来批驳的对象:
“存在就是被感知”,摩尔明确指出,在我们的每一次感知活动中都必定存在着“意识”与“意识对象”的区分,结论“还没有哲学家成功地避免了这种自相矛盾的错误;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仅仅是用把蓝色和对蓝色的感觉等同起来的方法获得的;存在被认为是被感知,这只是因为被经验到的东西被认为是与对它的经验等同的。人们也会承认,贝克莱和穆勒犯过这种错误;我希望,以后更可能会显示出,现代唯心主义者们也犯了这种错误。”
摩尔确保感知对象具有不同于主观意识的客观实在性;且强调论证的严密性。
c.罗素
罗素认为,将一切关系都视作关系项的内在属性,必然导致将所有事物视作铁板一块的整体的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而这样一个绝对的整体是抵制任何分析的。他主张以如下的外在关系说取而代之:所有关系都像关系项一样是独立存在的,因而可以作为构成复合体的简单组成部分,就像单个的关系项一样。
d.维特根斯坦
他在出版于1921年的《逻辑哲学论》中明确提出“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的口号,该书也因此被石里克视作“语言学转向”得以完成的标志。通过构造一套关于命题意义的图像论,维特根斯坦指出,只有那些作为事实的逻辑图像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而许多传统哲学的问题和命题在经过严格的逻辑分析之后,均可被揭示为毫无意义的废话。
为表明其反形而上学的彻底性,维特根斯坦最后把自己著作中的所有命题(它们当然也是哲学命题)比作必须蹬开的梯子。→哲学进行语言批判所达到的结果是消解哲学问题本身,而不是提供关于哲学问题的解答,因为我们终于看清它们乃是哲学家们受到语言的误导而提出的毫无意义的问题。
后期“治疗型哲学”的观念提出。指出所有形而上学问题都是因为违背日常语言的使用规则而被提出来的,因而哲学乃是人类不幸患上的理智疾病,须通过将语词从形而上学的语法拉回到日常用法来加以诊治
总结:分析哲学特点,从各类语言表达式入手,借助逻辑的、语义的或语用的方法澄清其意义,确保它们在哲学语境中得到正当使用,避免提出无意义的哲学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提出哲学命题、构建哲学体系。
作为早期分析哲学典型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更是明确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
进一步发展(被其他学说挑战)
蒯因(站在实用主义立场上对分析哲学批判):
1951《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现代经验论受两个教条制约,“其一是相信在分析的、或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的真理与综合的、或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之间有根本的区别。另一个教条是还原论:相信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等值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构造。我将要论证:这两个教条都是没有根据的。正像我们将要见到的,抛弃它们的一个后果是模糊了思辨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假定分界线。另一个后果就是转向实用主义。”针对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早期分析哲学家也坚守这两个教条)。带来两个后果,其中一个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结合的可能。
罗蒂(“美国”分析哲学家):
1979《哲学和自然之镜》批判分析哲学:“分析的’哲学是另一种康德哲学,这种哲学的主要标志是,把再现关系看成是语言的而非心理的,思考语言哲学而非‘先验批判’,也不思考作为一门显示‘知识基础’的学科的心理学。”(罗蒂的目的是要彻底摧毁人们一直受制于它的那种追求准确再现的镜式思维:近代哲学以心灵作为映照世界的巨镜,而现代分析哲学虽以语言取而代之却难逃这种思维模式的桎梏,因此,他毫不留情地与曾一度让他痴迷的对象诀别。)
分析哲学忽视心理学:前面弗雷格要彻底清除心理学导致了早期分析哲学家不注重吸纳心理学成果的共同倾向(有利于逻辑分析的实施),在同实用主义的首轮较量中,正是数理逻辑和逻辑分析方法帮助分析哲学家取得了优势(因为首轮对手都是心理学进入哲学,受制于主观性、相对性、偶然性);后期实用主义者则反唇相讥:过分注重抽象的形式逻辑,必定会脱离具体实践,弄出不切实际的空洞理论来。
匹兹堡学派
对于认识论领域“所与神话”的批判。1956年,塞拉斯发表了《经验论与心灵哲学》这篇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长文,对主要源自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强调直接感知对于知识的奠基作用的所谓所与神话作了深入而全面的剖析,并尖锐地指出,知识所必需的辩护条件无法由直接的感觉经验来提供,任何观察知识都不可能是自主自立的。→知识所要求的辩护,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由支撑,而不可能是由经验直接提供的纯粹的感觉材料。后来,麦克道威尔进一步指出,根本不存在任何纯粹被给予心灵的感觉经验,所有感觉都已包含主动性的成分。
布兰顿构想“分析的实用主义”(目前仍然在阐发)
想要引向黑格尔阶段,此前他的导师罗蒂已宣称塞拉斯将分析哲学从休谟阶段推进到了康德阶段。(与最初分析哲学的目标背道而驰,早期批判唯心;且繁琐的思辨哲学又回来了)
没落
雷谢尔(美国实用主义):
《分析哲学的兴起与衰落》一文中指出:“作为一种学说纲领,分析哲学已证明是一条死胡同,是一次失败。而作为一种方法论资源,它已证明是无限富饶和多产的,并且在哲学的每一个领域内都可以感受到它的有益影响。”(分析哲学的有价值的遗产是它一直倡导并使用的逻辑分析、概念分析和语法考察等用于探讨并消解哲学问题的方法,而它却未能留下正面的哲学主张。)
由于越来越注重分析手段的具体使用,分析哲学出现了日益走向技术化和琐碎化的倾向。
b.达米特(分析哲学家):
《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一书的目的耐人寻味。一方面,他清楚地意识到,分析哲学已然给人们造成了既烦琐又乏味的印象;另一方面,他在20世纪末(该书初版于1991年)仍想通过建构一套系统的意义理论自下而上地解决关于实在论的一切形而上学争论:他说,该书的目的是搭建起“一座据以向形而上学顶峰发起冲击的大本营”
作为一种哲学就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立场,不可能不对最根本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反观分析哲学发展史,不难发现,这一传统中的哲学家们对思辨形而上学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完全敌视到渐渐接受直到最终完全融合。
总结:“成也语言,败也语言”,分析哲学采取的语言批判策略本身就具有局限性:理想语言缺乏生命力,日常语言太繁琐······
http://www.dxsbao.com/art/5514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