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属不才,阅览费孝通先生的著作后,我确是道不出什么发人深思的话,但我也确有数语的所思所想,遂落墨写下此篇。
我无疑是怀着愧怍的,作为数年未回乡村探亲的人,我对乡村的记忆已然变成斑驳光影。
曾几何时已经熟悉这样的场景。周身皆是形形色色的人,三五成群者、步履匆匆者、谈笑者、哭泣者、愤怒者,他们走进如林耸立的高楼,走进一间间方块形状的栖居地。
那些巨大榕树下的绿荫,那陡峭山崖间飞扬的歌声,有孩童在林间嬉戏,有人家夜不闭户,迢迢能听见深巷犬吠,触近能被清泉濯足。已经很久没有梦到这样的场景,以至梦醒后诘问自己,真是如此吗。
从中华民族诞生始,我们的民族就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为何先辈会创作出女娲造人的传说呢,为何人并非云彩罗织,也非山涧塑形,却是用这看似最普通、最习以为常的泥土捏成呢?作为农耕文明的我们,光荣的历史是从泥土里飞出的。土地护佑着农民,农民反哺着土地,他们赤裸的双足踏在地上,就像扎根于斯。然随着工业化的兴起,有多少人生生斩断那深埋于泥土下的根茎,他们淌着血,亲手将母亲掩埋,在那之上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化的都市。
所有的变革都藏着阵痛,从冰冷的瓷板下,仍然透出新绿,提点着人们,何处是汝乡。我们从乡间小路走来,我们常怀落叶归根的念想,纵然是冰冷的法律,都会有人伦道德的温度。我们受着“远亲近邻”的影响,我们排演着“礼仪”,祭奠着“先祖”,我们将一颗石子投入水面,它能影响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无穷无尽的人们。怪不得在困厄之际的人们会想着回“老家”看看,它庆贺你的衣锦还乡,它包容你的困顿失意,它宛然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小世界,不妨向它倾诉与哭泣。
诚然,如今的乡间社会仍有亟待改变的思想与事物,但我们也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在风吹麦浪的旷野上,在肃穆庄严的神龛前,在寄托思念的祖茔下,它是那样鲜活与自在。
它需要有正在被遗忘的,它更有新的冀望。
因为我们是泥土里长出的生命。
http://www.dxsbao.com/art/5421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