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言系统中,词汇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联系最为紧密。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事物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词。新词不仅敏锐的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对新词的关注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首先探讨新词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其次对网络新词进行具体分析,再讨论新词的规范化使用情况。
一、新词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一)新词的界定
关于新词的定义学界有诸多探讨,说法不一。新词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对于新词的定义仁者见仁,正如萧雁所说:“新词语是广义的,与其失之于严,无宁失之与宽”[1]。因此,我们不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在这里选用王铁昆先生的说法:“新词语指的是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从本民族语言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语中新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2]
(二)新词的产生的原因
现代汉语新词每年以数百条的速度增加,改革开放,特别是互联网高度发达以来,新词大量涌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新词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来看。
1、从外部社会因素来看
首先,中国在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从而使得语言词汇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词不断产生。例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增收了“限行”“摇号”“团购”“微博”“云计算”“情人节”“北漂”“潜规则”“山寨”“宅”“PM 2.5”“捷运”“寿司”“粉丝”“数独”等3000多条词语。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也导致了大量科技术语的产生。但这些科技术语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并且所占比例较小,使用范围有限,往往出现在一些专业科技领域。最后,网络传媒的普及和多样化,对新词的跨时空流行起了关键性作用,它加快了方言词语进入普通话的速度,例如港台方言、东北方言等,一进入人们生活就被高频使用。
2、从内部语言因素来看
广阔的社会语境对词汇的影响只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一个外部原因。而语言具体怎样变化、怎样利用现有构词材料组合成新词、怎样产生新的意义,这些都是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例如,渐变性是语言演变的主要特点之一,它在要求新词产生的同时也规定着新词的产生要依托于原有语素。又如,“经济原则”反映了人们在创造新词时的追求。人们的交际和表达的需求始终在变化,促使人们采取更多、更新的语言单位,且人在各方面的惰性要求言语中要减少消耗,这些都推动着新词的产生,使语言向着简单、经济、便捷的方向发展。
(三)新词的特点
1、即时性
新词反映出社会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的即时变化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方面的新词不断出现,例如:炒股、下海、特区、牛市、按揭等等。同时,一些科技方面的新词也反映出时代的进程,例如:克隆、转基因、IT产业、信息产业等等。此外,精神文化也在流行词汇中得到反映,显示出人们心理特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例如:婚前公证、丁克家族、单身贵族、绿色食品等等。
2、敏锐性
“新词最明显的特性就是反映现象的敏锐性。”[3]当原有词汇无法准确表达客观现实,就有了新词的产生,从而使所有的新事物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例如,在服饰方面产生的新词有:牛仔裤、健美裤、迷你裙、比基尼等等,这反映出人们对衣着的审美价值的变化,人们逐渐将对自身形象的时尚化、个性化塑造投射在外表服饰上。又如,在交通工具上产生的新词有:电动车、的士、私家车、飞机、高铁等等,这些反映出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和便利,以及人们对交通舒适性的追求。
3、广泛性
新词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新词来源的丰富广泛,主要有这几种途径:“新造词、吸收外来词、吸收方言词、术语新词、旧词新用以及修辞用法稳定下来构成的新词等。”[3]
4、习惯性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词汇系统中的一员的新词,也必须符合表达习惯、社会文化习惯、大众心理认知习惯的要求。
5、双关性
双关性即指意义表达的多重性。“新词特别是网络新词的词义并非是字面意义所指,而是通过比喻等方法曲折地表现出词语的真实含义。”[3]例如,“冲浪”一词,字面意义是指在海上进行的一项刺激的水上运动,同时比喻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发表言论等等。同时,有一些词语在被赋予新的意义后,词性也发生了变化,例如,“雷”由名词变为动词,指人像雷击一样感到震惊。
6、稳定性
“新词的临时活用或修辞用法不能视为新词。”[3]每年产生的很多网络流行词汇并非就是新词,原因在于网络词汇并非全民词汇,多用于网络,并且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并不具有稳定性。例如,“蓝瘦香菇”这类词,时效性有限,是一种利用谐音表达意义的临时活用现象,不能称之为新词。
二、网络新词的特殊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传播媒介上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新词,这些词汇在我们日常网络聊天中广泛使用,改变着我们的交流方式,构成了现代汉语的新家族。同时,网络新词又因其不规范性而备受讨论,它们在现代新词中处于特殊地位。
(一)网络新词的产生原因
首先,网络新词是人们在网上聊天快捷和新奇的需要。网络是一个虚拟环境,人们在其中自由的表达思想、展示个性,有时传统打字速度不能适应网络聊天快捷表达的需要,就会出现一些缩略式或字母失的网络词汇,例如:“GG”、“MM”、“IT”、“PC”等等。
其次,网络新词的产生也与汉字输入系统有关。人们在网络聊天时习惯使用智能全拼输入法、智能ABC输入法等来进行打字交流。由于“这些汉字输入系统所显示的字词有很多是按照音序和声调排列的”[3],很多人没有耐性打出准确的词条而大量使用同音字词,这些并不规范的词往往发展成为网络新词。
(二)网络新词的产生方式
1、谐音式
网络中往往通过词汇谐音来表达一个新的意思,并产生幽默、诙谐的效果。例如,“酱紫”,并不是单纯的表示颜色,而是“这样子啊”这几个词的谐音,用来表达一种感叹、惊讶的意思。再如,“盆友”是“朋友”的谐音,这种用法是一种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让在网络上交谈的人之间多了一些亲切。又如,“粉丝”、“稀饭”、“童鞋”、“木有”、“偶们”等等,都是网络新词的谐音表达方式。
2、省略式
“省略式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为追求快速有效,而采用缩写、省略方式而创造出的新词。”[4]例如,“AA制”,就是采用英文首字母缩写的方式,借以表达每个人平均分担的费用,往往用于饮食、旅游等场合。又如,“LG”、“LP”,是老公、老婆的拼音首字母缩写。
3、衍生式
衍生式组词方式是网络词汇中比较常见的,许多与网络关联密切的如“网、超、酷、虫、霸”等都成为衍生功能较强的词缀。例如,“网民、网友、超现代、超前卫、酷哥、酷头、网虫、爬虫、毒霸、聊霸”[4]等等。
4、借代式
网络新词还善于用部分代指整体,在词汇原意基础上赋予新的词义。例如,“美眉”,并不是指美丽的眉毛而是词义扩大为“漂亮的姑娘”。又如,“高富帅”,这三名词的叠加,实际上是指高大、富有、帅气的男子。
三、探讨新词的规范化使用
正如前面提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不断涌现,其中,网络新词在其中独树一帜。将一般新词和网络新词对比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网络新词都可以看作词汇发展过程中的正式新词,他们的其中有许多不规范的使用,但他们的客观存在又不容忽视。因此,对新词特别是网络新词的规范使用进行探讨就尤为必要。
我们以往对于新词的规范认识往往是根据语言学的教材、以及以往的语言习惯,这些都是静态的标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意识的人为语言规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新世纪以来新词层出不穷,与原有的规范标准不断冲突,在当前这个言语狂欢的交际时期,我们对于新词的规范也应该有新的认识。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新词规范化应采用动态的标准。
我认为对于现代不断产生的新词,无论是一般新词也好、网络新词也好,都不适合过多的人为规范、人工干预。虽然现在新词新语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语言系统的混乱现象。但是,交际行为在社会之中,本来就就是动态的、个人化的,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稳定和纯洁状态,更何况在一个话语狂欢的时代。因此,我认为,对于新词的规范,不应设立具体的规范标准,也不应由官方政策强制推行或废止,而应大致遵循两个原则:约定俗成的交际原则、符合基本规律的理性原则,同时,以约定俗成为主,以符合基本词汇规律为辅。
约定俗成是任何新语、新词确立所必须遵守的原则,并且,约定俗成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语言规范,制约着语言的发展。人们在使用新词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新词是否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是否完成了交际的需要,那么即使这个词是不规范的,只要这一词汇是实用的、方便交际的、取得全民认可的,那这个词也就从不规范走向了规范。如果对于全民通用的词不予承认其规范性,那就违背了语言的基本特性。
然而,并不是每年大量的新词都可以从不规范到规范,有一些词被选中、有一些词被摒弃,这正是人们在传播交际的过程中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筛选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或许这种保留具有随意性,而实际上在人们长期广泛的使用中,这些词具有了存在的必然性,这种必要性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这时,如果新词超出了当时语言“规范”,那么这也就意味着该“规范”需要动态调整了。
因此,对于新词的规范化,我们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因为一时的语言混乱,就强制干预语言发展,混乱不会导致语言的灭亡,而相反在混乱中语言往往会选择一种最好、最快的发展途径。语言的自然选择,要好过一条强制规划的、自以为符合“规范”的道路,特别是在人们对语言的研究还如此有限的情况下。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语言的规范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人们所能为力是极其有限的。”[5]
http://www.dxsbao.com/art/5240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