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2113:58:48
浅论《聊斋志异·婴宁》中婴宁形象的塑造
摘要:《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花妖狐魅的形象,有浓厚的⼈情味,各具姿态。在这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形象中,最令⼈难忘的当属婴宁,⼀位最爱笑的奇⼥⼦。她敢说敢笑,天真烂漫,亦憨亦黠,不受任何礼教约束,⼤胆追求⾃由幸福的爱情⽣活。聪明、勤劳、知礼、虑事缜密⽽⼜具有深沉的感情。本文将从爱花爱笑、亦憨亦黠等方面分析作者蒲松龄是怎么塑造这个形象的。
关键词:婴宁;
一、婴宁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爱花爱笑天性自然
“爱花”是婴宁这个人物形象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婴宁》篇中写到“花”的竟然达二十多处,可以说“花”就是婴宁的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婴宁初露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此处也是以梅花之高洁淡雅来突出婴宁的风华绝代。以至于王子服“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的住处,也是“门内⽩⽯砌路,夹道红花,⽚⽚堕阶上”“⾖棚花架满庭中”。在与王子服成亲后,婴宁还变卖了很多首饰,买了很多花种在院子里。爱花象征着她的善良,⼼地的美好,且对婴宁爱笑性格起衬托作⽤,使婴宁⼈物形象跃然纸上。
除了爱花,婴宁这一人物形象另一个特点便是爱笑。《婴宁》篇全文四千余字,其中写到婴宁的笑的竟达四十多处,这比文中写花的次数要多上二十次之多。所以,单从这一方面来说她的“爱笑”这一特点要远远比她的“爱花”这一特点来的突出。上元节婴宁初遇王子服,以其“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的美貌,让王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却“笑语自去”,使得王生“神魂丧失”,回到家中,茶饭不思,“肌革锐减”。婴宁的笑千姿百态,婴宁的笑声时时处处都有,婴宁的笑,不分场合,不拘礼节,想笑就笑,充分展示了她天真烂漫、圣洁无暇的性格。
(二)生性痴憨且狡黠天真
首先是婴宁的生性憨痴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婴宁的这一名字的来源。婴宁之名,取自于《庄子·大宗师》中所说:“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樱宁。樱宁也者,樱而后宁者也”,也就是得失成败不动于心的精神境界。(1)婴宁的憨痴还体现在小说中鬼母对她的评价。先是在给王子服介绍婴宁时说:“颇亦不顿,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其中嬉不知愁一方面是说婴宁的她的天真无邪,另一方面则是说她不知世事即憨痴之意。(2)
除了这一特点,婴宁另外一面便是狡黠。当她第一次与王子服的不期而遇时,她故意“遗花地上”以此来“梅木传情”,而对王子服的骂语“个儿郎目灼灼似贼”,表面上是骂王子服而其实际上则是则是以骂语来暗送秋波。婴宁本是一个狐狸生,鬼母养育的少女,她从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大山林里,没有受到世俗的侵蚀,无忧无虑,这正是其天真、纯洁的天性来源。墙角下的恶作剧写出婴宁既天真又狡猾。
二、婴宁人物形象的构造
(一)婴宁形象的构造是作者表达孤愤,寄托理想的产物
婴宁这个人物身上最显著的两个性格特点:一是爱笑爱花;二是性格憨痴且又狡黠。这些特点和封建时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的行为规范相背离。从这一点来看蒲松龄在某种程度上主张人性自由、个性解放,同时也是作者对封建社会所主张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一种反叛,通过婴宁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二)婴宁形象的塑造是作者传统思想的心理内核作用的产物
儒家倡导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在作品中有所吐露。婴宁在来王子服家之前天真烂漫,因为她之前所住之处是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的仙境。那里没有人世间的嘈杂,没有社会的清规戒律,她的行为不会受到任何束缚。当她来到了人间,她发现她身边到处都是束缚,人性遭受了极大的约束,这与其自身的个性和行为是相矛盾的。
三、婴宁形象的意义
(一)作者对美的构想表现当时人们对美的向往
婴宁是人和狐的和身,在她身上既有人性又有狐性,因为她和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丰富的情感;她时而大笑,时而哭泣,时而开心,时而悲伤;她比谁都勤劳,她比谁都孝顺。作者对美的构想,就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渴望,对美的颂歌。
(二)表现当时人们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婴宁是当时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女人的影子。她有意遗花地上,引起王子服相思;在王子服面前明骂私贼,却暗送秋波;引来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婴宁大胆追求爱情,表现了当时人们反对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束缚,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表达对社会的讽刺
于作者的时代而言,女子必须遵从所谓“三从四德”的标准,社会上的气氛也是沉重而沉默的,被条条框框束缚着,难以喘息,只是尽着本分地活着而已。婴宁这一形象的出现,可说是作者对社会的一种无言的讽刺,也是对当时普通百姓的一种抚慰。
参考文献
【1】邵路燕.黛玉与婴宁的哭笑人生【J】.德州学院学报,2011,(2).
【2】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022/5/2113:58:49
http://www.dxsbao.com/art/5238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