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生,读书的过程于我而言是一个求知的过程。在如切如搓,如琢如磨的过程中,老师是传道者,学生是求知者;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学习更像是一个输出-接受-再输出的过程。老师扮演输出的角色,学生则负责接受和再输出(作文、考试等等)两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授课来输出知识的部分只占课堂的40分钟,余下的两部分则大多都由学生自己完成。面对知识,作为学生的我曾用过何种姿态对待过它?什么是好的求知的姿态?
我想起了高中时期F老师的课堂。F老师是一个极其细致的人,在课堂上细致到令我反感。假若这次考到了和两天前同样的知识点,F老师会一项一项不厌其烦地重新在课堂上梳理,把耳朵听起茧、烂熟于心的知识不厌其烦地重新过一遍,让人感觉像是跟在不想吃饭的小孩后面喂饭的老母亲。于是在F老师的课堂上我开始做自己的事,并对她传授的知识感到有些不屑,因为我认为我都会。可是我的不屑恰好让我错过了某些我有漏洞的点,在考试里吃了亏。
上了大学,终于不用再听F老师复习知识点了。在大学里,我的第一节专业课是C老师上的,上的是希腊罗马神话。我认为C老师是个学富五车,极其渊博的人。无论是Odysseus、Oedipus,亦或是Hermes、Narcissus,C老师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他们的故事,而且能联系现代社会的诸多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重要的是,往届学生都说C老师对学生极好,给分很高。像这种老师当然应该好好珍惜!可不幸的是,C老师的课开在周一第一节。在Black Monday的“加持”下,面对C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我开始走神,发呆……虽然期末C老师还是照例给了我十分美丽的分数,但我并不开心,因为我的收获和分数并不匹配。由于自己的原因,我选择了上课约会周公而没有学到知识。面对C老师的课堂,我好像进了自助餐厅,肚子饿了就多拿点,不想吃就少拿点或者干脆不吃。对待知识相当“随缘”。
直到我遇见了T老师。虽然T老师和C老师一样,都属于饱学之士,可是T老师并不像前面二位那样随意地输出自己的知识。T老师上课不苟言笑,表扬学生绝对是稀罕事。对于课前布置的assignment,T老师更多的是严厉地纠错和尖锐地质询。上T老师的课更像Plato的智者问答。只有学生的回答使她感到满意, T老师才愿意进行知识输出,否则宁愿让课堂保持死寂般沉默。虽然我认为T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广泛适用于教授各个年级、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因为效率过低;不过在这样的刺激下,通过对比,我发觉了自己的无知。为了在课堂上通过T老师的质询,获得她输出的知识,开始自己钻研教材、阅读文献、积极进行小组讨论,跟同学交换意见……回想起来,T老师输出的知识质量极高但并不算多,不过最可贵的是,我找到了求知的姿态——课堂之外的更多时候,我在自己翻阅资料,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往往能看到知识点的各种不同的可能性,掌握新的内容。对我来说,这是“学到知识”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像个乞丐,因为食不果腹,为了填饱肚子,所以就要放低姿态乞讨,向教材、向文献资料、向网络、向老师乞讨以收获知识。
虽然“乞讨”这个词十分贬义,不过我认为它是正确的求知的姿态。人是要尊重知识的,就像乞丐要尊重施主一样。达芬奇说:“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虚。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仰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前人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这种姿态何尝不算“乞讨”呢?没有不屑和随意,只有谦虚谨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治学态度。
T老师本学期不再任我们班的课了,不过在T老师课堂上“乞讨”的姿态,面对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老师,是否能同样适用?我的答案或许是肯定的。因为学习的人是有想法、会思考、能约束自己行为的大学生。我不否认老师的授课方式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态度,可是在我看来,作为学生、一个成熟的学者和一个求知的人,在知识面前应该展现出乞讨般的姿态。
http://www.dxsbao.com/art/5164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