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文庙古今多少事,悠悠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 作者:田馍洋

这世间上的万物我且以冷眼观之,我别无法子,我知道万物皆有其规律。日落息,日出作,春播夏锄秋收获。早熟命短素质差,顺天应时总没错。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因为我只是一条在影壁上活了百年的龙。——楔子

自我有灵识开始,我就呆在这影壁之上,镶嵌在文庙的院落里。

在莽莽秦岭的南麓腹地,古老的洛河倚着青山俊岭,孕育着一方水土——汉字故里。这是个小城,叫华阳,谓华山之阳也。处处遗落的秦砖汉瓦唐诗宋词,都散发着秦风楚韵。庙不大,是祭祀一个老祖宗的,叫孔子。这个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建成的时候我还没有灵识,随着祭祀的人越来越多,这文庙开始有了人气,我也慢慢苏醒。明洪武年间的时候,最初祭祀孔子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来设为春秋两次,来往的仁人志士络绎不绝。我看着他们拱手作揖,三拜九叩,虔诚的望着孔子的雕像诉说自己的心愿。刚开始我是不懂的,求神拜佛,真的能让他们听到自己的心声吗?有这功夫,不如把自己的事儿做好,我懒散的卧在影壁上想。后来我看着考取功名的人路过此庙,下马、进殿,恭恭敬敬地上香求孔子保佑自己高中;我看着妇人带着自己的孩童,满面笑容的往庙里走在,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响头,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功成名就;我看着每年祭祀孔子大典开始的时候,所有人庄严肃穆的立在那里,礼乐歌舞,所有人在心中默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我都看见了,我看见的不仅是这座庙看见的,不仅是他们的求神拜佛,我更看见了这个国家的礼教文化,我看见了一个人,一个谦谦君子,一个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大写的人,一个民族的符号。

于是我懂了,我懂了这座庙,我懂了这个老祖宗,我开始也敬仰这个温文、善良、恭敬、节俭的人,孔子和他的思想,是一条文化的河流,而这些后来者,不过是在河之下游拼命汲水的人。我以为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这座小城也日复一日地从清晨到黄昏,在华阳这座城里,我在闲暇时候,常常俯仰天地,把自己盘在文庙的正上方。我听老李家的秀才讲,唐代诗人李白写下:“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的佳句;我听村头的老儒生说,明代旅行者徐霞客漂流丹江后写道“出坐船头不觉仙也”。来来往往,人群熙熙攘攘,我本以为这就是极其普通而琐碎的、我的生活了。

直到,明崇祯年代吧。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我看到街边的小贩颠沛流离、家破人亡,我看到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人的性命,就如蝼蚁一般卑贱,甚至有的时候不如富贵人家的一只狗。我看到那些所谓的起义军在文庙里面烧杀抢掠,他们推倒了琉璃盏,砸了金碧辉煌的庙宇,把文物洗劫一空,又狞笑着一把火烧了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庙,镶嵌着影壁的墙轰然倒塌,我没有家了。

我在这个小城游荡,我没有可依附的地方,但我不想离去,我喜欢华阳,我喜欢这个曾经山清水绿,又充满着诗意的地方。我不能理解,这些所谓的起义军没有家吗?他们的家如果也像这样被人烧杀抢橹,他们不会感到心痛吗?我是一条龙,可是我无能为力,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我的家乡肆意地烧毁,我的心痛得麻木。看着心爱的文庙遭受了战火的疮痍,而我,却无能为力的感觉,真是糟糕透顶,我厌恶自己。

后来他们走了,人们开始重建家园。这个奄奄一息的地方,人们如小兽般舔舐伤口,又一步一步咬着牙,把日子努力的过下去。好在后来也没人来打扰战后重建,缝缝补补中,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虽然日子照样有些许惨淡,但是人们的脸上多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再后来改朝换代,到了清顺十六年,县长决定依照原来的图纸重新修建文庙,这一下,我的家,可就又气派起来了。我重新回到了影壁之上,打算安详着度过我的一生。也许是我长大了,又也许我在人间游荡了很多年,知道了不少做人的事儿,我知道时间才是一切,事物的对错要用时间去衡量。

忙忙碌碌,我总在沉睡中醒来,在清醒中睡去。以冷眼观世间。

到了民国时期,在动荡的年代,文庙也遭受了一些破坏,尤其是一些学生的运动,他们要打倒孔家店,批判孔子思想,他们砍掉文庙供奉的神像,割掉塑像的头。这一次我好像不是那么心痛了。但我还是不理解,这个老祖先是最早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他还开了很多的私人学校,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接受儒家思想;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君子要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他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最最重要的道德教育,他是一个伟大的君子,他唯一不好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八股文”使众多学子一生在书本里面走不出来,导致后来“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我活了这么多年,我认为,这些负面影响不应该遮掩孔子的教育光芒,而且这是统治者的问题,跟老祖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学生要反对孔子的一切思想,是不是又有些偏激了呢?但是我不能说话,我不能干预这些事情,我只能看着这些事情,但是这些事情好像又在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自有定数,遵循着历史的发展规律也挺好。 我讨厌无休止的争吵,一会儿说这个人是伟大的,一会儿又把他从神坛拉到泥潭。比起这个,我更愿意去行一城山水,访一城人文,在这个小城里漫无目的游荡着,我看着平凡的烟火气从家家户户的烟火里蒸腾出来,我也看着那些文人墨客在兴起时提笔写下锦绣华章。

日子一天天过得很慢,像一头拉磨的驴儿;一年年却过得很快,跑得像飞快的贼。

最后,新中国成立了。 这是一个稳定的时代,起码作为一条龙,是这么感受的。刚开始的时候,华阳的人们确实很穷,穷的寒酸,但是没有战火纷飞,也没有满目疮痍。人民的脸蛋亮堂堂,人民的日子亮堂堂。按人类的纪元,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国家又出现了一些动乱,文革运动。但这点动乱相比于我经历过的岁月,又算什么呢?在时间的长河中,这点历史只是如沧海一粟般的渺小了。果然动乱了十年之后国家又恢复了正常,又是从百废待兴开始了新的篇章。

文庙的风铃又响了,有人进来了。飞檐上的风铃,总被清晨的雾浸谩,将声音辗转得异常沉郁,如一曲寂寞的离歌 。我的记忆也如一张挂满风铃的卷帘,藏匿不了回味里一丝缱绻的痕迹,我应该向前看。

历经蛰伏的生命总能迎来新的世界,到了人类纪元两千年之后,这个国家的经济腾飞起来了,而华阳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少年们踏着黎明的光到学校念书。走出去,向远方,又回来,叶落归根。小孩子长大,大人变老。人们总是不甘平凡,向往诗和远方,却又一辈子平凡如初,这样又何尝不好呢。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洛南文庙里祭拜老祖先,他们穿着不同的服饰,说着大相径庭的语言,思想却是出奇的一致,他们希望老祖先保佑他们功成名就,用读书来披荆斩棘,把读书作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光耀门楣。但是最终出人头地的又有多少呢。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人,可平凡的人不等于平庸的人,我一条龙都懂这个道理。而人类只能在一次次头破血流、撞了南墙而不后悔的过程中才慢慢发掘这个道理,确实,没有一个人生来是甘于平凡的,但是他们为了改变自己贫苦的命运而努力过,这也就足够了。

春去秋来老将至,暮看日西坠。

华阳之前是古栈道,人群来来往往,熙熙攘攘,也不失是一番热闹的景象。但现在,毕竟是处于秦岭之中,群山环绕,人们过的安逸,但确实没有太多的发展,年轻的人类出去打工,这座小城里老人越来越多。我这文庙也渐渐的没有多少人来瞻仰了。我管他呢,这是人类的事情。我宁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看着三三两两的老头老太太拿着板凳坐在河边,一起唠唠家常,这一家的女儿出息了,那家的儿子回来了。又或是看着街边人家的小土狗,抱着块骨头,津津有味的啃上一整天。隔壁老太太家养的猫儿喜欢玩自己的尾巴,懒懒散散的,爬到双层小楼的阳台上去晒太阳。

文庙里,祭祀的人少了,但是小小的孩子围着硕大的欞星门捉迷藏,在文庙里跑来跑去,一天也就慢慢过去了。偶尔在打盹的时候,我会想起这文庙刚建成的时候是多么的气派呀,金碧辉煌的琉璃盏,数不清的古玩字画,还有庙前人们恭恭敬敬的下马作揖,进来祈福。和现在的“门前冷落鞍马稀”比起来,啧,我还真的怀念过去的辉煌。怀念归怀念,几百年来,我若只沉溺于一时的璨烂,可不白活龙的一生了?日子是要向前看的。

小小的城,大大的文庙,厚厚的历史。城门楼、古城墙、小巷子,都是历史,都是故事,都是人生百态。

我是龙,我是一条与文庙共存的龙,我的寿命很长,我还要很多的路要“走”。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如果人类哪天遗忘了文庙,我就消失了,不过,这一天不会到来,因为现在的人类对文庙虽然远远不如从前那般仰慕,但是用人类的话来说:“六个多世纪以来,文庙一直是我县政治、文化、教育事业活动的中心,是我县名胜古迹中晶莹闪烁的一颗珍贵明珠。”我应该知足。

长长的路,我看着人类,慢慢走。

http://www.dxsbao.com/art/5119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走进水产之路

中国青年网仙桃8月6日电(通讯员彭景扬)为了解仙桃市西流河镇红光村当地的主要水产业情况,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西流河镇红光村点位团队志愿者们在7月22日和……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麦田守望,放飞梦想

中国青年网仙桃8月4日电(通讯员彭景扬)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我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携手来到了仙桃市西流河镇红光村,用我们炙热的爱来进行志愿支教活动,……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在盛夏,用双手传递爱

中国大学生网仙桃8月11日电(通讯员彭景扬)在刚进大学的时候,我已经早早听过“三下乡”这个扶贫政策的响亮名号。作为一位梦想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我来说,三下乡的活动无疑是对我最好的磨……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守护乡村里的每一颗童心

中国大学生网仙桃8月13日电(通讯员彭景扬)我知道,来到仙桃的小镇,和孩子们相处,我可以通过他们的视角窥见这个世界最本真的模样,可以让我想起十几年前我们也曾像他们那样怀着一颗赤……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用黏土搭建梦想

中国大学生网仙桃8月9日电(通讯员彭景扬)为了促进小朋友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于8月9日在西流河镇红光村展开志愿活动。志愿者们和小……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用双手感受世界

中国大学生网仙桃8月7日电(通讯员彭景扬)为了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队员于8月7日在西流河镇红光村进行志愿活动……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用盛夏的热情感受中国传统

中国大学生网仙桃8月2日电(通讯员彭景扬)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在西流河镇红光村展……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湖北学子三下乡:用黏土搭建梦想世界

中国大学生网仙桃7月28日电(通讯员彭景扬)为了激发小朋友们的创造能力,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于7月28日在西流河镇红光村展开志愿活……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百千万工程” 新传华韵突击队:深耕连山福堂,点亮壮瑶文化传承之光

2月13日至2月16日,华南师范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之新传华韵队伍,在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践活…

创新领航,数智赋能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与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智化财务成为会计学、财务管理领域的前沿探索方向。为促进高校人才培…

冬日暖阳,情满养老院

冬日暖阳,情满养老院2月9日清晨,山西省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场雪,银装素裹的美景为城市增添了几分冬日韵味,但也给人们的出行…

聊城大学举办“聊大名人堂:互动故事讲述”活动

聊城大学举办“聊大名人堂:互动故事讲述”活动校园,是知识汇聚的无垠海洋,孕育着莘莘学子对未知的渴望与追求;活动,则是…

入社区弘扬党的二十大精神

入社区弘扬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践践行新时代使命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

最新发布

数商可兴农,我们在行动
2022年7月24日,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商兴农”实践团队赴铜川宜君县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数商兴农整合式赋能”为主题调研了当地的电商经济发展状况。数商兴农是通过“…
西藏江孜英雄之城
粉身碎骨壮志在,冲破风云见天明——西藏江孜英雄之城铭记历史先进人物,凝聚伟大民族精神,下面我们要跟随红色文化探索小分队来到西藏江孜县。百年前为抗击英国帝国主义的侵略,英勇的江孜儿女洒鲜血融入故…
青春向社会,志愿者精神永流传
我选择的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调查。通过之前的观察以及在暑假期间,我了解到我所在的乡镇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这方面的工作所做出的努力,为了获得更深的体会,我个人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义工活动,进行环…
山城重庆
硝烟散尽城愈固,同抗寇略志更坚——山城重庆抗日史为传承民族历史,弘扬时代精神,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举行以“汇合东方才智,传播华夏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的视角随着红色文化探…
感悟党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可供观世界的实际行动。”我们要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历史宝贵经验传承好、…
南信大学子在行动:重温淮海战役,传承红色血脉
在党的二十大到来之际,为追忆峥嵘岁月,怀念革命先烈,传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血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楚风汉韵,红色新颜”小分队于7月27、28日来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开展一系列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青…
田径英姿多豪迈,趣味比赛亦精彩
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展现个人特长,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精神,7月18日,小火柴-留梦守心志愿服务队在十堰市郧阳区五峰乡安城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以“团结、合作、拼搏、竞争”为主题的趣味运动会,跳大…
党史学习,从未止步
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庆祝建党百年激发的爱党爱国社会主义热情传递下去,同时在遵守疫情防控的规定下,以不聚集、不扎堆为总体原则,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
假如我生活在垃圾中?
一只洞庭湖的小江豚因消化问题,痛苦死去了。你无法想象它的肚子里,究竟吃进去了多少垃圾,塑料袋、螺丝、瓶盖、打火机……这也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让这些可爱的小精灵,让这片可爱的土地不再…
红色七里,以产兴镇:“博文杯”实证项目——调研日志(一)
7月15日今天20:00-21:00,小组开展了第一次小组会议。会议讨论了我们项目的下一步调研方向,我们认为重中之重在于通过实地调研、政府访谈、企业问答、老师帮助等多元化方式,尽快取得七里坪县政府及企业相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