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而非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发酵使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的内外环境、形势、条件变化很大,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东升西降的发展态势形成。我国经济实力的积累、治理效能的提升等都决定着我们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最重要的是固本培元、练好内功、主动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经济发展追求高质量发展、人民消费结构向高水平提升的时期,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多、市场大的优势,通过发挥内需潜力、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不是回到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从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的关系来看,国内循环是国际循环的前提基础,国际循环是国内循环的拓展延伸。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所构建的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更坚定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范围和深度。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所构建的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由当好“世界工厂”到高质量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提档升级。这种高质量的转化升级并不意味着放弃国际市
场或者主动削减国际市场的外贸规模,相反,更应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扩大与世界经济联通的领域和范围,维护全球产业链、供给链稳定,不断打造以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制造升级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主动参与全球高水平的科技竞争,提升高科技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比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保证中国经济继续高质量增长。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也要聚焦相互促进的内外在因素,不能只关注内在政策、产业、制度调整,也要积极引进来,完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突破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体系,这就要求在深入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过程中,通过扩大市场准入与强化制度建设,着力打造开放度更高、规范性更强的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发挥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成为全球产业链聚合平台与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打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新发展格局不是分割封闭、自给自足的地区小循环,而是依托国内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国内整体大循环。必须明确的是,国内循环始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当前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要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准确把握国内各区域、各部门、各环节的比较优势,实现全国性、关键性、协同性的整体大循环,而不是回到过去各地分割封闭,搞大而全、小而全。各环节均抓管、均部署、均铺展的小循环体系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不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律。一方面,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提高贯彻新发展
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在制定具体的规划、政策和措施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该依据自身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评估自身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地位、作用、短板,从国内大循环的格局中,找准自身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中的主要问题,主动承担起要为、可为、能为的“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要形成区域间各环节的整体联动体系,形成国内大循环的整体观、协调观、发展观,不搞画地为牢、自我封闭,不搞主要优势的无限扩张,从各地区经济优势中构建国内整体大循环体系。
三
以扩大内需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拓展平台。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内需动力基础。从供给能力来看,我国已经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产业链和供应链正从规模性的占全球量的比重转向质的提升;从消费需求来看,我国已基本形成以消费需求为主导的、支撑大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内需动力牵引机制。从人才需要看,我国已经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在确保我国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强化的基础上,也实现了生产供给和投资结构逐渐转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三大基础要素确保了供给端、需求端持续稳定和优化,对破解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供给侧问题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质也是一种高质量消费的需要,扩大内需不仅仅只是高质量消费的需要,也是不断补齐供给侧短板,保证内需能持续、高质的需要。换言之,供给结构要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要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在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
http://www.dxsbao.com/art/4402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