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刻剖析精致的利己主义,就要先从利己主义去入手。英国著名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阐明这样的观点:“明显的利他行为实际上是伪装起来的自私行为”。在他看来,利己行为是在人基因的控制下,为满足自己想要在弱肉强食的现代社会生存下去的需求而不择手段作出的行为,然而很多利他行为的本质并不是美德的驱使,而仍是利己主义。
我认为,这种自私的基因是来源于多方面因素的。一、受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许多家庭过分溺爱孩子,让孩子更加“自我中心化”。尤其是在如今竞争更为激烈的社会,家长们工作忙碌,过着早出晚归、朝九晚五的日子,由于生活安排所需,大多数父母会把孩子交由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顾,而自然而然,祖辈会更加溺爱孩子。再加上父母因为缺少对孩子的陪伴,而更希望通过对孩子更多的疼爱来弥补。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下,造就了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二、受功利教育的影响。现在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孩子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因此无论是购下高价学区房还是为孩子报金牌补习班,能尽量争取到的学习资源都尽力为孩子争取。孩子们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会如父母所愿进入到这样的激烈竞争中。考上好初中就要考上好高中,上了好高中要争取上个名牌大学,大学读完还要读研读博深造,毕业后才能找到好工作,这是现在的教育环境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并逐渐根深蒂固的观念。但理智分析下,这些阶段性的学习目标都带有很浓的功利目的,学校的教育成效完全通过学生考试的优秀率、通过率来呈现,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或许有人会把利己主义看作是一个贬义的存在,认为本质上是利己主义的利他行为都只是打着利他的幌子的自私行为,但这是最普遍的、司空见惯的行为,换个角度或许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双赢。打个比方,在学校里实施优生辅导差生的学习计划,对于差生而言只是为了实现自己在成绩单上的显著进步,但是同时也能够帮助优生巩固学过的知识,这未尝不是达到了一种双赢局面呢?相比起利己或利他,双赢的说辞更能让人普遍接受些。
边沁的功利主义阐述着这样的观点:功利主义是将个人利益看作一切人类行为的动因,即个人利益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边沁认为,趋利避害是人性的基本原则,虽然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会有所冲突,但是社会与个人是分不开的,最大程度上满足个人利益也就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在我看来,我虽然无法完全认同边沁的观点,但是我仍觉得功利主义被理解成“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会比单纯理解为只顾利益更好一些。
那加上“精致”二字,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呢?所谓“精致”,实际上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为他们的利己行为所做的掩饰和伪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通常更有智慧,更加懂得表演和伪装,让自己一切的利己行为看上去更具合理性,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同样能保持、维护自己的名声。精致的利己主义本质上就是依靠“精致”这一巧妙的伪装,来掩饰自己为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择手段的功利诉求。
精致的利己主义与利己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是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二是是否具有共情力。道金斯对于利己主义表明过这样的观点:“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强调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性本身的自私基因。而精致的利己主义是伪装上道德的外衣,屈服于人性自私的本能,缺乏人的主观能动性。再者,利己主义并不完全等同于冷漠,利己主义者会因为内心的共情或为追求物质或精神的奖励而实施行为。比如,利己主义者扶老人过马路并非出于高尚道德的驱使或纯粹的善意,他这么做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许与高度评价,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避免由于没帮扶老人而内心遭受的道德谴责。
在诠释功利教育时,同样也带着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色彩。功利教育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但实则上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限制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着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功利教育在表面上是一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教育方式,教育初心是希望能给予他们对于未来更多选择的机会,但这其中却不可避免的融入了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主体自己的功利追求。
在分析功利教育时,就不得不提及到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提出的蒙台梭利科学教育法,她所提出的科学教育法与功利教育的教育观念大有不同,我想通过这两者的对比分析来诠释功利教育。蒙台梭利科学教育法的三大要素分别是环境、教师与孩子。首先,蒙台梭利认为:“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然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蒙台梭利所强调的是,教育需要遵循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者要学会正确引导学生认知事物、学习知识、发掘潜力。相反,功利教育太具有目的性,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这在当代应试教育中反映的尤为突出。这样的教育模式提倡的是“唯分数论”,忽视教学相长,相比于教育的过程更看重成绩单上的结果,追求用更快的速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功利教育推崇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实施题海战术,灌输给学生的是僵化的答题套路、模板,缺少对学生创新思路的培养。社会资源本就是有限的,在这样目的性极强的功利教育的发展下,所有人又都想分一块蛋糕,便使得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延伸出现在的一个流行词汇“内卷”。在“内卷”的背景下,学校的学习远远不够,更多的学生会在外面报补习班提升自己,有时这样的补习能占满学生所有的课余时间。学生只会死学习,没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社会上而言,不能向社会提供全方面发展型人才,这是社会的一大退步、一大悲哀。
其次,蒙氏教育的核心观点是“自由教育”,阐明“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家长不要去掺和”。蒙台梭利更注重培育孩子的独立人格,强调孩子要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去主动探索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亲自去感受知识的奥秘,这样的学习效率更高,达到的效果也更佳。家长、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做孩子们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而并非是主导者,可以适当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建议,但不能过多干预孩子的探索学习和自由发展。然而当今中国教育的大环境多以功利教育为主,很多学生对待学习极其被动,只有在高度依赖家长的监督下、在学校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才能学习,且学生难以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即便是主动去学习也不是因为知识本身的魅力所在,而是迫于社会竞争压力下,想要谋得好出路就得认真学习的观念灌输。而这样的学习不仅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只是照着考试要求而死记硬背、不断刷题,汲取的知识只停留于理论层面,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机械的、片面的、浅显的,难以为中国的教育体制输送高素质人才。
再者,蒙台梭利教育法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前进性和阶段性,不同阶段的孩子的发展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教育应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她普遍传达着一种观点,即学生作为有生命、有活力的教育对象,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做是传送带上生产的商品,而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因材施教。然而功利教育忽视学习的过程,更注重结果,顺应了精致的利己主义主体的需要。如学校方只看重学校的升学率和优秀率,局限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限制着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教育演变为考试的工具的后果,就是将会出现重分数而轻素质、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弊端,这样的教育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悖的。而教师若为精致的功利主义者,就将会以错误的教育价值观念来引导学生,和谐融洽、沟通尊重的双向师生关系也将会演变为单向灌输的不平等关系。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运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诚然,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生成,必然是在现代社会有着能够培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土壤,也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能迎合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的需要。深度分析可以理解为三层原因,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这层原因在前文分析自私的基因时曾提及过。处于过度溺爱的家庭环境下的孩子,会形成很深的自私心理,会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二是“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这在大学阶段尤为明显。在许多大学,老师不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是热衷于发表论文、申请经费和评职称;学生参加学生工作只是单纯为了加综测、和老师打好人际关系,而不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开拓自己的眼界。这样一来,便是培育了许许多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三是教育制度的弊端。功利教育下“唯分数论”盛行,教与学都带着很强的功利性目的,教育被当作是一种培养读书机器的投资,而无形之中也是在培养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罗曼•罗兰说道:“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对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形成的分析与对于功利教育的探讨,仍有着许多现实的意义。要想摒弃精致的利己主义,就需要对根本的功利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推翻传统教育模式,不再让畸形的教育体制继续运作下去。此外,由于利己主义有了“精致”的外衣作为掩盖,人们在其中难以分辨,因此也需要人们学会跳出在社会大环境下形成的思维桎梏,明白当今社会更多的是需要合作与共赢。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学会理解他人和换位思考,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而不是只懂得为了个人利益诉求去无限索取。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学校里,只有懂得既利己也利人,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才更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才有助于促进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跳脱出个人利益的得失,学会把眼界放远,开阔胸怀,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时刻将自己与他人联系在一起,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信仰。
http://www.dxsbao.com/art/4383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