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到:“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也正是五四落潮后,从各地农村流浪至北京、上海的青年作家群,开始以乡土题材进行小说创作,这便形成了鲁迅所说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作家群在小说中通常以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用批判的眼光尖锐地批判落后腐朽的文化,同时又带着对故乡的眷恋,等等。而早期乡土小说作家王鲁彦的《黄金》便是这乡土小说中极富有代表性的一篇,其描述的是一个金钱笼罩下的炎凉世界。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个小村庄——陈四桥村,主人公如史伯伯和如史伯母本是村里极为受尊重的一对老人,因一次收到儿子的信,信中儿子称其最近生意不好无钱寄回,如史伯伯面露难色,被村里的人看见。在这中国旧社会的内部,一切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消息也一时便通过村里的无形的“无线电话”“仿佛阳光似的、风似的”传遍整个村庄。也因此,一时之间村里人皆猜想到如史伯伯家已开始落魄,接踵而至的便是对如史伯伯一家的无尽的无视、冷笑、诽谤、欺侮,借钱时阿彩婶的冷淡、入座时木匠的侮辱、屠户阿灰的杀狗欺主、叔伯兄弟不顾情分的辱骂、小女儿在学校都被同学嘲笑等等,与之前所有人对其一家的客气、礼貌、殷勤、尊重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真的穷了吗,当然不穷,屋子比别人家精致,田比人家多,器用什物比人家齐备,谁说穷了呢。”一块极其沉重的石头压在如史伯伯夫妻心上似的,他们几乎透不过气来。没有金钱后的日子,过的是这样的艰苦,这样的沉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多是精神上的折磨。正是村里人对其的无尽的冷嘲热讽,如史伯伯的自尊心也被一点点摧毁殆尽。在文章结尾如史伯伯在梦中收到寄来的钱与梦到邻里奉承的场面,体现了其内心深处被这金钱笼罩下的世界的同化,经历过没钱之后的日子如史伯伯感慨道“在这样的世界上,最好是不要活着……”,好像没有金钱等于失去了一切,对金钱的欲望便也成了他最大的追求。
马卡连柯曾言:“金钱是人类所有发明中最近似恶魔的一种发明。再没有其它东西比在金钱上有更多的卑鄙和欺骗,因而也没有其它方面能为培植伪善提供这么丰腴的土地。”陈四桥中的所有灵魂都受制于金钱的巨大魔力。面对没钱的人,满是卑鄙的欺侮,面对有钱的人,却都是阿谀奉承。人性中恶的、卑鄙的、自私的、伪善的的内心世界都被《黄金》赤裸裸展现在了读者面前。《黄金》正是通过对农村小有产者如史伯伯一家不断遭遇不幸的故事的讲述,刻画了旧中国农村小有产者的日益败落,入木三分地批判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世态炎凉,描述了一个金钱笼罩下的炎凉世界。
http://www.dxsbao.com/art/4269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