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风筝》是萧红于1933年六月九日所创作的,1931年“918”事变,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1932年前2月,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萧红所创作的《看风筝》,就建立在日本建立伪满洲国一年后,在这个大背景下,搞“革命”是极其危险的事情,而文中的主人公刘成,“不到毕业就混进某个团体了!他到农村去过。不知他潜伏着什么作用,他也曾进过工厂。后来他没有踪影了!三年没有踪影。”从这里可以看出刘成在很早就进入了革命事业。文中这样写到“刘成下狱的第三个年头被释放出来,他依然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他的脸色还是和从前一样,冷静、沉着。他内心从没有念及他父亲一次。不仅没念及,因为他有无数的父亲,一切受难者的父亲他都当做他的父亲,他一想到这些,父亲只有走向一条路,一条根本的路。”从“只有走向一条路,一条根本的路。”可以看出主人公现在走的中国共产党的道路,并且他坚信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在这条道路上,他将受难的百姓当做他的父亲,当做自己是亲人,可以看出刘成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一位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他对党忠诚的品质在这里彰显。就像许多英雄人物一样,他舍小家为大家。
但他对待真正父亲的态度却极其冷血,在得知父亲要来看自己时,“刘成抢的走了!还不待他父亲走来他先跑了!”“他是一个野兽,是一条狼,一条没有心肠的狼。”“刘成不管他父亲,他怕他父亲,为的是把整个的心,整个的身体献给众人。他没有加家,什么也没有,他为着农民,工人,为着这样的阶级而下过狱。”他舍小家为大家,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为了革命事业,而舍弃了他的父亲,而做了千千万万受苦人民的儿子。刘成的形象就是许多革命者的形象,他折射出了在那个时代有许多革命者,家国两难全。为了大家舍弃了小家,为了革命而奋斗,那个时代背景下,受帝国主义压迫,日本的迫害,东北人民流离失所,而萧红也是在这个背景所创作的。
刘成父亲,这个老人,他就是带下重男轻女的一个代表,女儿死了之后,他希望得到几个赡养费,“老人哭了!他想着他的女儿哭,但哭的却不是他的女儿,是哭着女儿死了以后的事。”“穷人活着没有用,不如死了!”对于女儿的死,老人的眼里只有钱,只有对自己以后生活困境的痛苦。但这又是很现实的一面,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自身的生命就很难有保障,人们只能顾住自己眼前的生活,对于其他人无暇关照。但这又与刘成对千千万万受苦人民与自己父亲的生活形成讽刺,但是刘成所要解救的千千万万的困苦人民,是从精神层面、身体层面,想要基于人民彻底的解放,脱离帝国主义的压迫。
当刘成被释放出来的时候,当他在农村和农民们谈话的时候,比从前似乎更有力,更坚决,他的手高举起来又落下去,这大概是表示压榨的意思,也有时把手从低处用力猛抬到高处,这表示不受压迫的意思。每个字从他嘴里跳出来就和石头一样坚实并且刚硬,这石子也一个一个投进农民的脑袋里,也是永不化的石子。“我做了一辈子牛马,那时候可该坐人了,我做牛马做够了!”这表示了农民思想意识的觉醒,解放思想。
在最后一小节,大领袖被捕的消息传来了,也是刘成被捕的信息出来了。“天空里飘起颜色鲜艳的风筝来,三个五个,进出飘在大的风走,远处飘着小的风筝……刘成的父亲也在土场上依这拐杖同孩子们看风景。”我认为风筝就象征他们之间的关系,在空中飘摇,飞的高低都由风来决定,没有把握,他们之间的信息都是通过他们的传话来了解的,文中刘成没有说一句话,他们形象都是通过外人的谈话所描述出来的。在文章末尾,萧红也没有给予具体的说明,只是说被捕的信息传来了,这种手法更能让人印象深刻,不断的猜测以后会发生的事。
我们单从个人情感上来看,很难赞同刘成的做法,舍弃自己的无依无靠父亲,为这革命而牺牲忘了自己的父亲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对于自己的父亲他是冷血的,漠不关心的,这与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不符,但是我们都要求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而文学更呼吁个人献祭,没有对与错,只是立场的不同。这也是萧红作品的一种反思,极端的作法下,能让人们更有深刻的体会。
http://www.dxsbao.com/art/4257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