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繁华之外岿然肃立,竹樟斜护,简静古朴,新民学会旧址映入眼帘。绿荫丛丛的窸窣作响、小径连绵的延伸、青瓦白屋的静默展示,似乎在言说着那段星火起燎原的革命史。新民学会旧址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风景区内,依据原貌复建,现分为旧址和陈列室。拜访新民学会旧址,观摩革命故地,传承红色革命基因,淬炼爱国主义情怀。
新民学会旧址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人物蔡和森的故居,时隔百年,就是在这个略显荒寂的地方孕育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就是在这个无任何雕琢粉饰的地方催生了撼动压迫、改变中国的新思想。
走进旧址的堂屋,一张木桌摆放在屋子内侧,四周有几把木椅。怀旧的场景好似在将历史再现——那是1918年的4月14日,“湘江三友”蔡和森、毛泽东、萧子升同一些进步青年在这间堂屋举办了新民学会成立仪式,13个有志青年开启了志于“改良人心风俗”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革命史。那时还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毛泽东后来在诗中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来形容那些朝气蓬勃、志气风发的日子。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超越了狭隘的利己思维,以爱国、救民之情怀心存天下,用智慧为解救中国寻找出路,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的觉醒、民族的突围贡献着全部热血和力量。
游览蔡和森故居的过程中,简陋的场景令人震撼。就寝室的床、堂室的方桌木凳、书桌衣柜、厨房的灶台水缸、用于耕作使用的个把农具、吃水用的水井几乎是这里全部的家具和设施。每每观摩,时时驻足,睹物思人间,仿佛看到我们的革命领袖曾经渡过的那些宁静、淡泊的时光。难以想象是怎样强大的精神力量能让早期的革命党人超越物质的享受,而是孜孜不倦地追求思想进步和民族存亡。生活之俭,孕育着中国共产党的廉洁、勤俭的优良基因,即便是知识分子也能与广大的人民群众有着同样的“人间疾苦”的感受,忧广大人民群众所忧,思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求广大人民群众所求,始终与人民感同身受。
屋室之外,清新油绿、垄沟整齐的大片菜畦尽收眼底,充满生机。这是蔡和森家租住这里时使用的菜地,那时毛泽东等人常在周末来到这里一起耕田、栽种,
他们不只是有着深切热忱的先进知识分子,也是喜爱劳动、注重实践的革命家。一边劳作种菜,一边探讨形势、时局、革命思想和学术等问题。听闻菜地还曾有过趣事,蔡和森、毛泽东等人经常以“三浴”即风浴、雨浴、阳光浴来磨炼意志,他们相聚探讨革命问题,时常露宿凉亭,遇风不避,淋雨不躲,故意增强体魄,锻炼自我。革命的路上离不开志趣相投的同行者,他们是认同彼此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伙伴,也有着共同理想目标的志士仁人。
移步至陈列馆,观摩着新民学会的荣光史迹,不禁为之震撼。一副蔡畅书写的“新民学会建党先声,毛蔡寄庐流芳千古”的珍贵题词摆放在陈列馆醒目的位置。馆内悬挂着一张形象而有年代特点的时局图,将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形势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尚存内忧,又增外患,可见当时中国的形势是多么紧迫。陈列馆中还陈列着新民学会的先进人物、会议、运动等的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令我心生敬畏和感动。
游览新民学会旧址,探寻革命先辈足迹,积淀红色文化之力量。饮水思源,观党史颂党恩,如今的美好生活曾是多少革命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朝朝期盼的夙愿;继往开来,承信仰辟新路,新时代的我们应将老一辈革命英雄的强国理想根植于思、深值于心。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自当以史明志,涵养“激扬文字点江山”的蓬勃朝气,存留“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悲悯之心,续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敢言“倒海翻江卷巨澜”的壮志情怀。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还应以史力行,学习革命先辈敢为人先、敢于探索的勇气,不囿于桎梏,不惑于困难,敢于打破僵局;心怀纯粹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淡泊之心,不动摇,不迟疑,让信念犹如灯塔指明迢迢大路的方向;目标明确,脚步夯实,善于思考,乐于实践,做到“知”与“行”的合一。弘扬觉醒之力量,擎画壮美蓝图,我们还需矢志奋斗!
http://www.dxsbao.com/art/4240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