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于朝,拾于夕,花意愈发浓重。走出了腐朽的晚清,走入了迷茫的民国,先进的文人还是没能创伤封建的根基。拾一片过去的花瓣,望着面前相似的花,鲁迅先生开始了思考,生出了气愤,哀世人之不幸,怒世人之不争,以笔墨为武器向时代进攻。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有读书机会了,学校又是“乌烟瘴气”,想看的书,长辈认为不对,学了知识,却什么也做不成;爬了几次桅杆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就能掘出金银铜锡来么?是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在苦乐参半的回忆中,先生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作为百善之首的孝却成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工具,童年的乐趣也被读书淹没,中医也巫医不分成了杀人者的帮凶。学医大抵是救不了中国人的,肉体的羸弱远不如精神的麻木致命。于是,先生弃医从文,誓以笔墨划破夜空。“我很早就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于是先生成了先驱者,击碎了封建势力的迷梦,一声呐喊叫醒了诸多青年。当时世人,幸而有先进者敢于呐喊,不幸之事便是先进者所言皆为事实。革命,革命,还是革命,却革不掉心中的辫子;呐喊,呐喊,还是呐喊,却叫不醒麻木的众人。只能留下火种,待后世星火燎原。“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的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癒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鲁迅先生的一生也就在直面黑暗的痛苦中不断结识真理,不断践行真理,终于窥破黑暗的本质,走上了苏生之路。回想起童年,先生在怀念童趣的同时,也在推倒原有的认知,在思考中得到了新生,对黑暗的不满、愤恨也再难压抑。于是,多年之后,文字承载着先生的思想和愤怒,游遍了华夏大地。品完全书,这些不满,对现在的我而言虚无得闻不到一丝味道,这些控诉,对现在的社会而言飘渺却值得警惕。对已逝岁月的回忆,有情怀真挚,有感伤无奈。欢快时,逸出沁人心脾的馨香;感伤时,逸出无名的悲愤。我辈可为之事便是以此为鉴,让欢快洋溢九州,让感伤不复归来。
http://www.dxsbao.com/art/4188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