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Hiphop文化作为舶来品自进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处于小众边缘文化,喜爱这个文化的人聚集起来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团体来娱乐。从2017年起,随着第一界真人秀《中国有嘻哈》播出,资本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前所未有市场。也把hiphop文化首次展现到大众的视野中,也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通过对这一现象级别的综艺节目探讨hiphop一个作为具有反叛和抵抗性的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争夺话语权和市场受到主流文化和消费主义怎样的收编与影响。
关键词:亚文化 hiphop文化 定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作为一名多年hiphop文化爱好者来说,在近3年看到由于节目的播出使得国内整个hiphop生态圈有了不少的改变。在庆幸国内说唱歌手终于可以不用饿着肚子做音乐时,随即而来的问题和现象也引起我的反思。资本的注入带来全新的市场,亚文化在走向主流的过程中不仅与主流文化进行抵抗和收编,也被消费主义用来模拟成新的符号来作为维持盆满钵满的新工具。其Hiphop的内核在此过程中不断被消解和消失,研究的目的是用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来探究澄清其过程和原因及其关系。
二、抵抗:亚文化和资本的斗争
1. “以下犯上”
随着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相互碰撞的过程中,hiphop文化不断的以解构、重构意义并构建自身风格的形式来抵抗主流文化。面对被消费主义控制下的主流文化相比,hiphop爱好者们把对亚文化的符号消费当作一种抵抗的策略,以作为自由的表征。随着第一届节目播出后参赛的选手一跃成为时代的宠儿,在hiphop文化的魅力加持下不仅身价以指数级增长,广告演出也纷至沓来,各大广告选秀宣传一致的都选为综艺中的热门选手,甚至差点上春晚,可谓名利双收,一度成为人生赢家。
采访了一位本校的hiphop同好兼独立音乐人,他的观点同大多数资深同好一致,都认为节目过后那些说唱歌手就变了质,一直忙着做广告歌和口水歌赚钱,所有人都成了只会喊口号而不沉下心好好做音乐的商人了。但是因为综艺带来了大量的新粉丝,就算不认真对待音乐也能得到大量追捧和名利,作为第一批红利享有者却没有好好维持循环而是透支文化价值。这位朋友也在毕业后南下工作去了,仍然抱着乐理书籍和混音知识利用空闲时间啃着,但并不抱有成为rapstar的幻梦。
2. hiphop文化的去中心化和政治化
Hiphop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出现不是有目的的形成的,而是在这种与主流文化抵抗的过程中形成的,是这种行为促进了风格的诞生,也正因如此才具有强烈的反叛性和批判性,换句话说,它的存在正是为了抵抗主流文化。所以hiphop文化本身才会带有去中心化和极强的包容性,相当于这种亚文化为那些被主流排斥在外的局外人提供一个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集群。让那些被主流单一文化判读为无社会价值,无法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边缘人士有一个感到自由的通道。大家每个人都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音乐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同样通过这种方式来呐喊自身阶级所收到主流文化的排挤和不公。Hiphop成为了说唱歌手用来反映现实和批判社会的最佳武器,广泛涉及到贫民窟的廉价毒品的泛滥、帮派之间的斗争,以及社会系统性财富分配不均和种族歧视问题。有不少说唱歌手都曾是黑豹党的一员。对于创作者来说, 语言就是子弹, 而hiphop就是手枪。强劲的节奏和有力的歌词成为最佳的政治抱负载体。从此批判和反抗成为hiphop的重要内核并传递下去。
3. 节目中的去政治化
国内主流音乐文化是以重旋律的唯美主义为主,突如其来的“嘻哈浪潮”冲破听众的耳膜,但也只是在音乐层面上。因为以打破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依旧属于边缘,只有那些去政治化的娱乐的“和谐”声音才能上节目,才能通过平台来推广。反应在节目上就变现为各种修改过的歌词和穿着昂贵的潮牌缺唱着自己来自街头的具有强烈割裂感的句子,反而没有TT直白的说上节目的目的就是为了涨演出费来的真实。此时在圈内逐渐分为两种鲜明的观点,一方认为节目是对文化的不尊重,誓死也不参加节目。而另一方则是认为这是久等的一个跃升的机会。双方观点的激烈碰撞又一次体现了hiphop的去中心化,只不过这次引起亚文化小团体中心消散的是资本的注入和控制,本身这种亚文化作为抵抗的存在是一直通过自身创造价值和体系来对抗控制下的消费行为与主流并且也是必然的结果。在参赛选手质问为何一定要有“反叛性”而不是积极阳光的歌曲时候很好体现了节目的意识形态对选手不知不觉的影响和改变。是的hiphop不一定要有反叛性,如果“没有反叛性”成为每个创作者都必须承受的枷锁而非自主选择时,每个创作者都可能感到不适和压抑。政治反抗虽然不是唯一目的和选择,但带着镣铐跳舞可不是自由的象征,而身处其中的人们一直视而不见,要么是不够灵敏,要么是过于投机。就如布罗茨基在采访中说道:“文学当然应该干预政治,直到政治不再干预文学为止”一样,在节目中允许一些具有社会意识和不够“和谐”的歌词出现的时候再去高喊“hiphop不一定要有反抗性”吧。在此之前,必须是政治性。
三、收编:消费主义对亚文化的招安
1. 意识形态的收编
收编是必然结果,任何亚文化的发展都逃离不了这个宿命,都必然经过商业化的包装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消费主义对亚文化的收编过程。在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已然成为“新神”,拜物教成为新宗教,信徒遍布全世界。而消费主义是靠着将一切商品化从而达成目的,而后工业时代更是走进了彻底的“符号消费”和“拟像消费”。因为消费主义本身不会生产任何有价值的产物,而是不断透支和消费已有的文化和事物,而在国内积攒近十年的hiphop完美成为下一个拟合对象。通过用意识形态对亚文化群体的异常行为进行重构和标签化两种方式并行来完成初步招安。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一个体系,及主流的权利—话语体系,而亚文化本身是一直处于失声状态,也是没有话语权的。虽然这种收编达成的效果不会让亚文化完全消失,也不会让他完全消失。但这个过程很多原本的意义丧失掉了,只留下一个具有相似风格的主流文化中的一环,而使用的两种方式正是意识形态的收编和工业化的复制生产。
2. 工业化的复制
在短短一年内,hiphop就从小众音乐摇身变成各大舞台常驻嘉宾,打开淘宝,铺天盖地满是关键词为“嘻哈”“街头”“同款”的嘻哈风衣服、饰品、鞋子等。最常见的莫过于几十元的不锈钢的各种链子,打造一个你买了就能享受和嘻哈明星一样的品味和成功,就拥有了这种性格。不仅消费品变成了主打嘻哈的复制品,各种新生代偶像和艺人公司也纷至沓来,在歌曲和表演中生硬的插入一段rap或者穿着嘻哈风的衣服跳着舞,再来收割一波粉丝。
至此主流和亚文化不再是尖锐的抵抗和招安了,而是变成了商业消费融合,hiphop文化则更像是名存实亡,之所以主流不会让亚文化彻底消失甚至默许和鼓励让其残存带有尖锐的批判和抵抗,是因为正是需要这种仅存的活力和溅起的小水花不让亚文化成为一潭死水,从而有源源不断的事物符号和价值可以被消费主义所拟像,亚文化将从此失去传播的媒介也没有了广泛发声的机会。
参考文献:
王真. 抵抗与收编: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8.
嘻哈美国(Hip Hop American)[美].尼尔森.乔治,2013.
http://www.dxsbao.com/art/3482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