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全国各省市分批次开始新一轮高考改革。然而,在当前新高考的背景下,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由于过于强调统一的时间、课程、学生,很难为灵活性较高的课程体系提供服务,面对新的学生需求和教学需求,“走班制”教学模式在中学兴起。
“走班制”是指一种打破固定的班级授课形式,按课程内容的类型、层次重新编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及现有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入相应的教学班,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游走于各个教学班,所以该教学组织形式被形象地称之为“走班制”。
由于走班制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其灵活的流动性切合了课程选择的要求,使得学生能够独立选择课程程,合理规划学业,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制定个性化修习计划,这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学习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兴趣、特长选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个性化的人才,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得与自己最相适宜的发展环境。此外,走班制没有固定的班级,学生流动上课,不同班级或年级的学生因选择同一门课程而走进同一间教室,逐渐增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
但是走班制这种流动性强的教学模式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首先教师对班级的管理难度增大。走班制及其所具有流动、灵活的特性使得班级成员呈现一定程度的离散状态,从而导致班级管理松散,致使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滋生旷课、迟到、逃课等不良现象。而且,这种流动性使教学老师对流入到其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比较陌生,不易掌控班级情况,也不利于教师针对性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合理分层,以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需求。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比较陌生,在认识更多人的同时,也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彼此之间的熟悉度。同时,走班制试图彰显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由选课,却导致物理等较难获得高分的科目选考人数减少,造成“学科危机”。而且在学生阶段,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而不稳定或是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没有合理的规划,只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可能出现选课的盲目性,造成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http://www.dxsbao.com/art/3459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