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洛嘉)“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打开这本书,仅仅看到寥寥两字“活着”,就仿佛有一幅时间卷轴在我面前缓缓展开。我乘上了光影列车,领略属于主人公福贵的四十多年风雨岁月。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越悲越美,且悲且歌。在这本充满苦难、只祈求“活着”这一诉求的书籍里,我依然能够发现余华笔下的独特的美。
凄惨美
“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活着》这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始终透露着独属于那一代农民——命运中的动荡不安:福贵输光所有家产后,原本以为父亲会狠狠地打他,可是父亲只是让福贵去还清赌债,这让福贵更觉伤痛:“我眼睛里酸溜溜的,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的死去活来。”其言犹刃,字字诛心;福贵的女儿凤霞聪明机灵、水灵又好看,因一次高烧变得又聋又瞎。好不容易嫁了一个好夫君,却在生育时不幸大出血而死;福贵的儿子有庆与同学们共同给大出血的县长妻子献血,可没想到,等待有庆的却是因为只有他一人血型匹配而被活生生抽干而亡……
这本书里的诸多悲剧“在用文字制造疼痛”,它一层层褪去了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赖、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余华将人性最阴暗、最不堪、最失控的一面撕扯开来,直至一览无遗。
人性美
如果一本书里全是悲剧,那么它是并不足以吸引每一读者的。《活着》这本书中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纵然经历再多苦难,却仍有足以抵挡苦难的温情存在。
年仅十二岁的凤霞因换取弟弟学费而被家人送给了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抚养,半夜她偷跑回来后,福贵坚定的说道:“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在饥荒年代,有庆尽管吃不饱,却从没给羊少割过一次草,生活的苦与难并不能掩盖小孩子骨子里的善良与友善。
苦难里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于风中摇曳,风向四转、清香弥散之际,我看到了宁静在遥远处盈盈波动。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福贵一家虽苦,但却努力生活、热爱生活,活出了自己的滋味。
时光的卷轴匆匆合封,微风穿过书卷、掠过指尖,带着一丝微弱的希望刺进心脏。在这一瞬间,我似乎领略到了《活着》这本书的真谛: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
(责编:张宇杨依莎王恋 全姝康)
http://www.dxsbao.com/art/3308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