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仍然在照耀,家家户户的烟囱上空飘荡着尚未写成的诗句。”《生活在别处》是我看的米兰•昆德拉的第一本书,第一遍看我觉得沉重又有点混淆。最近看了第二遍,终于也找到共鸣。
从客观的角度也是我第一遍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关于诗人和诗歌的故事,雅罗米尔即故事的主人公。书的七部分别以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命名,包括诗人诞生、克萨维尔、诗人自渎、诗人在奔跑等等。详细展开了诗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关于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
我们很容易把这本书理解为诗人雅罗米尔的个人成长史,或者直接说这是一本人物传记。评论家们则从书中关于诗歌的大篇幅论述看到了“反诗歌”的主题,和纯粹的文学。
从主观的角度也是我第二遍阅读的感受来说,我觉得这本书中人人都是主角,雅罗米尔、他的母亲、他的女友、女友的情人,甚至包括老诗人和画家。仅仅从篇幅来看,雅罗米尔当然是主人公,甚至可以说诗歌是主角。但从精神力量来看,虽然篇幅有多有少,但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生动且具体的。我们可以从那些或多或少的描述中,看到每一个人物完整的精神形象,每一个立体的灵魂和人生。
这是一个特别的地方,我们很少看到一本书或者一个作品里,所有人物的精神力量都旗鼓相当,尽管戏份不同。虽然文字只表现了他们生活和思想的某个片段,但仅仅通过这个片段,你就会相信:他们的戏份在另一个舞台上演。这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安慰和鼓舞的力量。
我对诗歌的本质和纯粹的文学并不了解和熟悉,无法确认它的主题和性质。但作为读者和听众,我们可以感受。也许和评论家的理解不同,甚至和作者的本意不同,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于文字的理解原本就是不一样的,只要我们能有所思考和体悟,感受到力量,那么文字的意义就完成了。
昆德拉在小说《生活在别处》中引用了这句兰波的诗,是为了说明当时捷克青年的一种过度理想主义的普遍心态。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由自己决定和选择,无论是在别处还是眼前,是理想还是现实,希望我们都能有源源不绝的力量去前进和实现。偶尔在别人的世界扮演好配角,做好自己的舞台主角。
http://www.dxsbao.com/art/3267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