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原理》是管理学家泰勒于1911年创作的管理学著作,书中的科学管理理论,在一经提出便吸引了大量企业和学界的关注,标志着一个古典管理理论时代的来临,也为我们后世的管理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现在也在管理层面影响着许多企业。而在阅读本书后,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与迷惑,结合老师的思考题和我看书时做的笔记,现将其总结分析如下。
1.科学管理研究的起因
科学管理原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因应从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两方面来看。时代背景层面,从经济上看,19世纪最后的数十年,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资本主义得到空前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贫富差距扩大,当时企业家与工人之间矛盾尖锐;从工厂情况看,多数工厂出现了普遍“磨洋工”的现象,同时企业缺乏专业科学的知识,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从资源配置情况看,人力资源被大量浪费,企业雇主与雇员都无法获得最大效益。而结合泰勒个人情况,泰勒曾受过较高教育,有实力完成科学管理研究的情况;曾做过工厂学徒、组长,真正熟悉工厂的工作与管理,因此科学管理原理才能真正落到企业实处。结合上述两个方面,泰勒进行了科学管理研究,并取得了成功,这也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2.第一流的工人
“第一流的工人”在泰勒看来,是指适合于其工作而又愿意努力积极工作的人,主要强调工人是否适合该工作,而不是体力超常或者技艺非凡的超人,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努力使得每一种类型的工人都到能够使其成为第一流工人的工作,书中有举例,男女工人适合的工种不同,很多的男性工人更适合体力劳动,而女性工人的观察力和仔细严谨使得她们更适合检查之类的工作;在检查自行车钢珠这一工作的适应性上,女工人也表现不同,个人系数高和个人系数低的女工,在这一工作的适合性上就不一样。
此观点有一种因材施教的思想,面对不同资质的工作者,需要按情况分配工作岗位,最大化地发挥每个人的特质。例如,现今不少大企业面试中会有心理测试,如果不过关,就代表不适合该岗位,将不会被录用,这一行为也有一部分收到此观点的影响。这一观点给我了一些关于管理学的启示,作为管理者,必须会识别人才,发掘人才,并安置人才到合适的岗位上。3.标准化原理
标准化原理即工人在工作时要变经验行事为科学标准的方法,工人所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和所在工作现场环境等等都应该标准化,以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举例来讲,金属切割工艺科学管理是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在该实验中,泰勒对金属切割这一工艺进行了12个变量的测量分析,甚至列出了科学的计算公式,以达到生产的最大效率,这一实验的成就也是斐然的,为当时的企业带来了超额的利益。泰勒在铲运实验、检查自行车钢珠等实验中也不断强调着标准化这一点,结合现在环境,这给我们当今的工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启示,泰勒提出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流水线的生产,无疑都大大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效率。读到这里,联系现实,让人不免想起996工作制。996是不是一个好制度呢?的确, 996可以赚更多的钱,但是员工付出的巨大的精力,牺牲的时间,很可能并没有达到一个最佳的效果。泰勒也在自己的书中提到,要减少工人的工作时间,防止他们疲劳,以提高工作生产效率。
4.精神革命
“精神革命”是指雇主与雇员间必须从相互指责、对抗的尖锐矛盾状态转换为协助、合作状态,强调双方都需要改变,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效益,从而使双方都受益。
“精神革命”也是科学管理的实质,我对此十分赞同,企业绝不是一个人的企业,而是劳资双方共有的平台,只有每个人相互协作,将蛋糕做大,每个人都利益才会最大化,就像泰勒在一开始提出的那样,管理的两个主要目标便是雇主利益最大化,同时实现雇员利益最大化。这一点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更是有所体现,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班长和其他同学之间存在隔阂,同学认为班长管理班级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班长认为同学不会服从自己的管理,那这个班级将会失去活力,产生种种矛盾;如果同班长和其他同学都产生一个观点,即双方利益是一致的,那么他们就会相互协作,共同为建立更好的班集体而努力。因此我们要掌握这一观点并多加运用,明白观念的改变才是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5.对泰勒提出观点的一些思考与困惑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中通篇都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即企业家和工人都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没有考虑过其他因素。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显示,人不仅仅是理性人,也是一个自我实现人,除了物质需求外,也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阅读本书时,我发现泰勒有时在本书中还是将工人看成一个“工具”,这让我有些不适,尽管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其道理,但仍有其不合理的地方。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就是对此批判的最好诠释,科学管理的确提高人的效率,甚至还可以比之前更降低人的疲劳,但这样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精神上会变得麻木,仿佛巨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逐渐失去了自我的意义。泰勒的观点没有真正从开发人力这一层次上出发,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因此当时社会上的矛盾愈演愈烈也是可以预见的了。如果要我们结合当今时代的背景,泰勒经济人假设下的《科学管理原理》值得管理层学习,但必须考虑员工的社会人属性,在管理方法上加以完善和补充。
而泰勒在磨洋工的三个原因中提出,工人间流传着一种“谬论”:产出增长将导致大量失业。但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其道理。上个学期郭老师叫我们看过一个纪录片《美国工厂》,其中工会和企业管理者有几次冲突,也主要是懈怠、企业文化等方面,但最终的解决方法是企业之后采用自动化的设备。这让我想到,在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后,生产效率提高,产品需求总会达到饱和,工人的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失业。
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但无限制地生产,供过于求的结果就是商品积压,没有销路,何谈获得利益呢?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因为中国的庞大市场是他们所需要的。因此我认为这种“谬论”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当生产效率提升,需求饱和,淘汰的工人想必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缺乏技术工作的能力,那么他们将去往何方呢?回望历史,农民失业涌入了工业,工人失业后涌入了服务业,在人工智能化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增长的今天,之后的失业人员能否促进新行业的发展呢?这必是现在难以回答的一个难题。
结合泰勒的观点,联系我国实际情况,我国现在在转型时期,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空间正越来越窄,于此同时我们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却十分缺乏,两者的矛盾更是亟待解决,这样的困境更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怎样走出这一困境呢?个人认为可以大力发展教育,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使我国的科技事业越来越好,促进国家产业转型成功。
读完本书,我了解到泰勒是一个具有巨大争议的人,他既是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也受到了很多学界和工人对他的批判,他曾在美国国会上做过为自己辩护的证词,也被指责为过于冷血,不通人情。也许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但他的《科学管理原理》,在当今生活中也仍有着其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批判吸收,不断对其发展和完善。
http://www.dxsbao.com/art/3175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