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交错的青春之歌
文学院 汉语1701 王亚静
初读《青春之歌》的时候,我内心中激荡着敬佩和感伤相交织的情感。以书中林道静为代表的革命青年那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那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而感伤,则是源于我去年暑假那段拜访抗战老兵的经历。
那是18年的6月份,那时的我恰好刚读完杨沫的《青春之歌》,脑海中盛满了林道静和她的同学们那屹立不倒的身影。而这个时候,我接到了一份意外的邀请。那是青岛当地的一家志愿机构,他们想让我们青年大学生帮他们完成一个项目,帮他们采访青岛尚在人世的抗战老兵,聆听他们的故事,将他们的经历写进书中,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这个群体,让更多的人明白他们所做的贡献。就这样,怀着对那段青春的向往,我接受了这个任务,作为志愿队的队长,带领着队员们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探访历程。
在任务开始之前,我的想象是很幻丽的,之前的我一直以为革命老兵的那段在战场上奋勇作战的青春是充满传奇的,是一段让人骄傲的回忆。可当我真正来到他们的家中,与那些苍老但眼神却仍然清澈的老人面对面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的想法错了。那段青春,是老人们把生命栓在裤腰带上的日子,是为了新中国的美好未来而苦苦忍耐的日子,对家中亲人的挂念,亲密作战的战友的死去,漫天遍野的火光和尸体,直到那时我才明白,书中像卢嘉川和江华那种人是真切存在过的,而现实往往要比文学作品残酷的多。
抗日战争,淮海战役,解放上海,渡江战役,抗美援朝……老人们历经了战火的洗礼,“侥幸”地捡回了一条性命。“我们村当时去当兵的有七八十个,可是只有我一个人回来了。”老人丁继富说道。我们在采访老人的时候,经常能感受到老人在回忆那段烽火岁月中的感伤,炮声响起,说好一起回家的战友死在你的面前,你除了带着眼泪拼命厮杀什么都做不了。在战争面前,个人的存在是那样的渺小。可是,就是那么多渺小的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家中的老娘,等待父亲回家的小孩儿,你们一直在等待的那个人,他回家了吗?
战火纷飞的年代你带头冲锋,和平年代社会的建设仍然随处可见你的身影。一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为人民服务”的承诺,伴着老人走过战争岁月,迎来安稳生活。“只要国家需要我,我就在。”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那份热血和挚诚,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愈显珍贵。
“知足”是我们那么多天的走访听到老人说的最多的一个词,这么多老人,没有一个带着夸耀的语气向我们介绍那段战争经历。当我们叫他们英雄的时候,他们总是摆摆手,露出笑容,“如果你们在我们这个年纪,也会这么做的。”假如时光倒流,我们都是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我愿意同你们一起,为了中国的未来而奋斗,奏响时空交错的青春之歌。
老人多居住在幽静的村庄,即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依然保持着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不争不抢,不浮不躁,不多为自己争取什么,也从不抱怨。
老兵们年纪最小的已经87岁,年纪最大的是100岁。多年的从军生涯让老人们的身上布满了伤痕,每逢阴天下雨,身体便隐隐作痛。战争带来的不仅有身体上的伤痕,还为老人留下了那段充满血泪的记忆。多少个午夜梦回之时,老人们从梦中惊醒,永远年轻的战友的脸庞,战火下的口号和呼喊,入目一片黑暗,脸上两行清泪。这么多年已经过去,但那段记忆从未离开。
老兵们的事迹很感人,老人们身上也带有独特的军人风度。他们很多人在战争中受了伤,但是建国后国家经济困难,老人们自觉的不要国家的补贴。当兵回来后扎根家乡,一心一意为村民做贡献。老人的信仰很坚定,是那种纯粹的执着。老人们常常教育子女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做人要知足,军队的气度被老人延续下来,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实践队员是小辈,但是老人对我们特别尊重客气,平等看待。跟老人相处很轻松,也很享受。
之前经常听人们说军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之前我不信,可是那段采访经历让我真切地明白了这个道理。“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用这句话来形容老人们的品质,一点也不假。
采访结束后,我做了很多梦。有时我与林道静一同走在游行的学生队伍里,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呐喊,军棍打来了我也不怕,哪怕流血了也要呐喊。有时我穿着带血的军服冲在前面,火光滔天,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含泪冲上去。
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我们从未忘记那些可敬可爱的战士。这一场与老人们的相逢,又何尝不是一种动人的经历呢?岁月带走了那些红色岁月,却带不走我们一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倘若我是林道静的同学,倘若我是老人们的战友,哪怕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也愿意为了信仰而流血。如今的我们和他们的相遇,又何尝不是一曲时空交错的青春之歌呢?
http://www.dxsbao.com/art/3157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