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一座历史文化古都,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传承着老人们一代代留下来的文化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的老北京传统文化有些已经逐渐消失,日益向现代化发展。但是一些深入民心的传统并没有改变,它早已融入到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血液中。
老北京地名的民俗情结
有着850多年历史的北京城,在地名的命名上表现出了浓厚的民俗情结。据统计,在京城地名中含有“福”、“禄”、“寿”、“喜”和“安康”、“太平”等吉祥字眼的达150多个,人们将自己的心愿用地名这种特殊的形式表达出来。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的地方现如今已经消失,地名发生了变动,但是这种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结依然流传了下来。
表现北京人民俗情结最多的莫过于带有“福”字的地名了。每当新的一年来临,人们祈求最多的就是合家幸福,于是便有了贴“福”字、到寺院里祈福和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祝福的习俗。为此北京地名中被大量嵌入“福”字,以图吉祥之意。如多福巷、三福巷、五福里、千福巷、万福巷、幸福村、幸福大街等。
新年之际老北京最具色彩的民俗形式是除夕时燃放鞭炮、请门神等,以驱邪免灾,祈求来年合家平安、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于是“平安”、“安定”、“太平”便成为许多北京地名的“主题词”,如平安里、平安大街、天安门、地安门大街、太平庄、和平街等。
同样的,每当新年的时候,老北京人还喜欢贴春联、贴窗花、挂中国结等,以营造欢乐喜庆的气氛,为的也是吉祥如意,盼望新的一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相关的地名就有了如意胡同、吉祥胡同、同乐胡同、同庆街等。
健康长寿是人们的最朴质的愿望,特别是在老人们过生日的时候,吃长寿面、送贺寿礼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于是在北京地名中就出现了寿长街、寿长胡同、万寿路、安康胡同等。
还有一些对生活美好盼望的愿望,人们渴望生活的更加舒适美好,国家富强兴旺。于是相关的地名就有了兴盛胡同、国兴胡同、大兴胡同、大兴庄、兴隆街、兴胜胡同等。
老北京孩子们的生活
旧时北京,孩子们玩的游戏会因为季节地点的转变而不尽相同。各个地方的孩子们的童年都是丰富多彩的的,但是当这些儿时游戏配以老北京特有的场景,就显得极具风味。
春天的北京正是万物复苏天高气爽的好时候,这时在城墙根下放风筝就成了孩子们最爱的一项活动。,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也最具代表性,那就是“沙燕风筝”。“燕”有古时燕京的意思,即现在的北京,而2008年奥运会福娃妮妮的原型就是北京沙燕。放风筝大概是全国各地的小孩子童年都会玩的游戏,但如果讲在皇城根下放风筝,也许就只有北京的孩子才有的福气了。例如在皇城根儿遗址公园,我总能看到孩子们拉扯着自己的风筝笑得天真烂漫。周围的红墙青瓦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成为了一代代北京人儿时的记忆。
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院内的布署也十分讲究,它能全面体现中国人传统的居住观念,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人们往往把北京的四合院作为中国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夏季夜晚的四合院从来不缺欢声笑语。晚饭后,老人在自家门前躺椅上,一手执茶壶一手摇蒲扇,满足地看着院中孩子们快乐地玩耍。邻里间也会没事儿串串门,放松心情聊聊天儿,或者一起出门溜溜弯儿,邻里情谊被大院和胡同串联了起来。
什刹海冰场,是最具老北京味道的娱乐场所。自前清那时候起到现在,这个味道没变过。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年间的《冰嬉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宫廷盛大的冰嬉场面。“老北京”滑冰最爱扎堆儿的地方就是什刹海。这里是北京最大的冰场之一,也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冰场之一。如果北京的冰场也有老字号的话,什刹海冰场可以称得上是京城冰场的老字号了。而冬季的北京,银装素裹,滑冰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孩子门最乐此不疲的活动,大孩子们滑冰刀,小孩子们坐冰车,天寒地冻却仍掩不住孩子们的笑声。我仍记得小时候爷爷用自己做的冰车带我到什刹海溜冰,虽然冰车做得很简单不显得多好看,但对于儿时的我来说仍然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乐事了。直到如今什刹海冰场到了冬天也依旧火爆,每年的冬天都不缺乏到这里来溜冰的人们,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儿,亦或是青年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在此玩儿得尽兴。高中的时候我还和同学去过一次,熟悉的场景和记忆仿佛又带我回到了十年前。
老北京的饮食文化
北京人的用餐规矩非常讲究,反映了老北京人朴素的心理和几百年来养成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比如说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特别是家中有七八十岁老人的,绝对不允许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这是因早年间家里死人后要摆供品,其中“倒头饭”就是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如果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吃饭时不能吧唧嘴,如果声音过大,会被视为对旁边吃饭人的不尊敬和没有教养,像猪吃食儿;许用筷子敲打饭碗,饭菜没端到桌子上时,孩子们要静静地坐在桌前等待,如果哪个孩子不懂事用筷子敲打饭碗,大人会马上训斥:“我这儿不收要饭的。”因为过去街上的乞丐多是一边敲打饭碗一边乞讨。
北京菜由地方菜、清真菜、宫廷菜、官府菜等融会而成,北京烤鸭、涮羊肉、酱爆鸡丁、贵妃鸡、三不粘、炸佛手卷都是耳熟能详的名菜。北京小吃历史悠久,分为汉民风味、回民风味和宫廷风味三种。在烹制方式上有蒸、炸、煎、烙、爆、烤、涮、冲、煎、煨、熬等各种做法,共计约有百余来种。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儿、酸梅汤、小窝头、茯苓夹饼、果脯蜜饯、冰糖葫芦、艾窝窝、豌豆黄、驴打滚、灌肠、爆肚、炒肝等,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而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老北京酸奶。老北京酸奶应该是所有北京孩子共同的记忆,瓷瓶装的蜂蜜酸奶,没有现代酸奶的添加剂,也比现代酸奶浓稠,不是现代的机械化大生产能比得了的。小时候每次吃完晚饭我都会叫着家人一起去喝酸奶,喝多少也喝不腻。只是可惜现在这种瓷瓶装的酸奶虽然还有,但是已经不是儿时那个味道了。当年常去的那家小店,也早已不做生意好多年了。
北京人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北京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这座古城的本质却不应有变。作为从小在此成长的一代人来说,我们更愿意看到老北京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更愿意看到一座历史名城“北京”而不是“首都”。
http://www.dxsbao.com/art/267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