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阳光透过蒙蒙的雾照射进移通学院,指引学子走入别都书院,在这里即将召开的是由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青春志愿行”第三届志愿故事分享会。到场的嘉宾有校团委志愿服务版块指导老师刘月老师、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副院长何燕老师、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梁少锋老师、志愿服务板块指导老师张丽斌老师和孙怡老师,以及前来分享的优秀学子和倾听的同学们。
遇见、选择、陪伴
已在志愿服务路上前行两年的大数据与软件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赵海国学长给我们分享了他与志愿结缘并砥砺前行的故事。
在一次志愿活动中,他接触到了没有生活能力、无法独立行走的先天性软骨症儿童。在与这些特殊儿童的交流中,他理解了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健康向上的同学,还有一些孩子身残志坚却仍然努力的去完成每一件小事,他们需要被关爱和帮助。赵海国学长认为,志愿者虽然不能救助这些特殊儿童,但量力而行的去帮助他们,哪怕是为他们带去一个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就能给他们的世界带去一丝光明。
暖己不忘暖人
在志愿之路上砥砺前行三年,再苦再累对志愿活动从未言弃的前任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副主席谭颜学姐给我们分享了她与这样一群特殊老人的故事。
作为校青联的副主席,她秉持初心,带领大批志愿者默默踩出一行坚实无悔的志愿脚印,组织“流光衣彩”关爱老人行动专项服务支队,为老人们拍摄婚纱照,记录、分享这些伉俪情深老年伴侣们背后的感人故事,让青年们的爱温暖他们,也通过他们的爱情故事温暖世界。
平凡中的不平凡
作为重庆市高校“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五星志愿者”的李春蓉学姐,在志愿服务组织中已工作三年。她向我们讲述了一名留守儿童的故事。
在这三年里,她有讲不完的志愿故事,也有道不尽的志愿服务经验与感受,但她却有个始终不愿回想的在采访中遇到的小女孩。小女孩告诉她,她是婆婆带大的,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没有时间关心她,也很难见到他们,平时都是小女孩主动给他们打电话。她不知道一个七岁的、稚嫩的小女孩经历了什么才会说出这句话,她能体会到的,只有对小女孩的心疼和小女孩对她的感恩。
于是,在关爱留守儿童的道路上,她稳步前行。她想,如果每一个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温暖他人,那就可以照亮黑夜中他人前进的路径。
相识相伴相诺
来自“白鹿课堂”支教社区留守儿童志愿服务专项支队的邓超学长,给我们分享了他和一个承诺的故事。
从参加白鹿课堂开始他就注意到了那个自己上下学,一人坐在角落安静完成作业的小男孩。从最开始的抵触到最后的接纳,这是无数次付出的回报。一个冬夜护送小男孩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告诉学长他已经两年没有见过父母了,每次通话父母总说春节回家,却已经迟到两年了。学长了解到后,辗转多次与小男孩的父亲取得联系,现如今小男孩的父亲已经回到合川陪伴在小男孩身边。父亲对于小男孩的春节回家的承诺已经实现了,而学长与小朋友“以后每周我都来看你”的承诺也慢慢的由一批新的志愿小伙伴接力去实现。
因为热爱所以奉献
夏茂森,一个机缘巧合接触到志愿服务,并成为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现任主席的一位志愿者,这一路的历程他诠释着对志愿服务的热爱。初为干事时,从积极参加活动,各种场地奔波,到渐渐疲惫麻木,甚至开始自我怀疑。因为那份最初的热爱让他一直坚持,一直探索开发自身的可能性,慢慢重新找回对志愿的初心。他明确了志愿者就意味着一份责任感,在他心里“只要青协需要我,我都在”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在分享的最后,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在我成为志愿者的那天起,我就告诉自己,对于志愿服务,我定会从一而终,忠于志愿,热爱志愿。”
志愿到底能够给予我们什么?我们能够从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什么?刘月老师、梁少锋老师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志愿之路往往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我们要做的是以全面健康、阳光的心态去迎接一切未知数,明确志愿者的责任和使命,坚守志愿服务责任,安全服务你我他。”
他们身穿红马甲,在寒冬腊月,不惧艰辛;他们头戴志愿红帽,在炎炎烈日,不惧劳苦;他们心怀奉献,在冬去秋来之际,坚守岗位。他们的每一段志愿故事,都在述说爱和奉献,那是给心灵的温暖,是爱自己、爱世界、承担社会责任感的动力。他们用无畏的行动,在无声的呐喊:“我骄傲,我是一名志愿者。”
(撰稿:谢敏 摄影:王子莫 陈宇)
(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团总支供稿)
http://www.dxsbao.com/art/2492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