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几天的调研我发现乡村家长在教育意识上的局限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 对孩子未来规划意识的缺失
在对村里的住户进行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村的家长对他们的孩子的未来的规划意识十分薄弱甚至是呈现出一种无规划的状态。当我们问及“您有给孩子做过人生规划吗?”,他们的回答大多是“没想过”或者“尊重孩子的想法”。在75份有效样本中只有20份样本的回答是“有”,且大多数规划只是初步的。与城镇父母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思想不同,乡村父母更倾向于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但这与其说是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倒不如说是父母的教育意识缺失下的无奈之举。大部分的乡村父母其实都有把孩子培养得更好的意识,但是他们却无法为孩子做好一定的规划,或者为孩子自定的规划提供指导。当然这种缺失本身有其原因所在:乡村父母大都在经历了相对苦闷的成长阶段,在这种压迫之下他们形成了一种“现存即合理”的生活哲学,这压抑了他们的规划和改变现状的欲望;同时农业生活顺应四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的“被动型”思维模式使他们对国家通行的教育体系和过程不假思索地直接接受,而没有考虑到除基础的教育之外还需要给予孩子什么帮助。除此之外,生活的琐碎进一步消磨了乡村父母的精力和时间、相对闭塞的乡村环境带来的信息接受的滞后性与扭曲性、乡村生活特点易导致“懒”“愚”等不良心理这些都成为阻碍乡村父母认识外界,明确对孩子未来规划的因素。
(2) 教育方式的传统化及非科学性
为了减少样本容量限制可能带来的数据误差和问题,除了进行调查问卷式的定量研究,我们还进行了访谈式的定性研究。比起视数为本质的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的调研更加深入到具体的个体,发现那些掩藏在普遍性背后特殊性,深入了解乡村家庭的复杂性和巨大的异质性,为调研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提供保障。以对沙洲小学学生进行访谈为例,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乡村家长的教育意识中的局限:
我爸妈平时对我挺好的,就是罚我的时候特别严格。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其中任何一个人(孩子)犯错,父亲都会直接打我们四个。妈妈就好一点,只会打犯错的那一个人。打我们一般是因为我们犯的错误比较大,平时一些小错他们只会骂一下。
以上为2019年7月15日笔者对沙洲小学L学生的采访
通过这位学生的采访我们了解到他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打”与“骂”,而且采取了“连坐”的方式。通过对其他学生的采访后我们了解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在乡村并不少见,很多父母或多或少都会对孩子进行以“打、骂”为主的“训诫教育”。这与现代教育观念倡导的“鼓励教育”与“温情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训诫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很多家长仍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这一信条,以简单暴力的手段处理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训诫教育虽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但总归是弊大于利的。这些都可以从教育的接受者身上体现出来。前文提及的受访者在班里同时受到男、女同学的排斥,虽然平时他几乎不怎么说话,但其实笔者发现他是一个极其渴望交流的人。他有很多的东西想要向别人倾诉但是又无法找到倾诉的对象。同时这种情况还导致了他的自卑心理和“以暴制暴”的行为模式——只要一有人开他的玩笑,他会马上用极其激烈的暴力手段进行回应。显然他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传统化及非科学性,包括在这种方式下营造出来的家庭氛围已经深深地扭曲了这位乡村少年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对他的成长产生了不可逆的负面影响。而这种教育方式在乡村的普遍性显然也是乡村教育问题生成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http://www.dxsbao.com/art/2135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