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时候我开始喜欢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是什么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伸出手指将画面框出?是什么时候我开始在脑海中思考应该以怎样的构图才能将景象更好的呈现?
答案或许是:当我真正地接触到摄影后。
一直以来我对摄影都有着莫大的兴趣,很喜欢拍照时的感觉,这并不是彩虹屁,是真情实感。每次都装作极具专业性的样子却仅仅拿着一部手机去拍摄我想留下的瞬间,没有光线的讲究,没有构图的框架,甚至都不懂得还会有焦距的变化,就凭借着美好的景色去拯救我那无药可救的摄影技术。
于是乎,这样的莽撞行为在碰到专业性要求后就变得不堪一击。初进大学时,基于对摄影的热爱,我报名了大学生记者团的摄影部。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专业摄影知识,毫无技术性的摄影图片,让我在面试中被刷退。拿着图片欣赏,自我感觉挺好的,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要我。当进行了真正的学习后,当初困惑的问题有了答案,我好像技术不到家。
那现在呢?有了一学期的新闻摄影学习后,摄影技术突飞猛进?哈哈哈,那是不现实的。但是至少我不再是一个摄影小白了,不会连什么是焦距、光圈、感光值都不知道。同时我好像也明白了什么是摄影。它并不是随手的抓拍;并不是以景色作为决定性条件;并不是单纯地按下快门即可……就像苏姗·桑塔格所说:“摄影是一套看的语法,更是一套看的伦理。摄影业最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将一种认识加诸我们,即人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当作一系列相片,纳入脑中。”尤其是新闻摄影,绝不是在新闻现场随便拍下一张照片那样简单。
以我自己浅显的认知看来,新闻摄影需要的不仅仅现场,它需要新闻记者专业化的操作,新闻敏感以及对现场的整体把握。在摄影记者手中的摄像机并不只是单纯的摄像工具,它变成了人感官的延申,看见图片就可以清晰地知晓所发生的事件或者感受到当时现场的氛围。当然,对于一个完整图片的呈现,不是光拍摄便可,还需要后期的制作。但是,就新闻摄影而言,最忌讳的就是对图片的加工,比如增添滤镜效果,将图片进行拼接等等都是不可以的。所以,在这里说的后期制作,只是限于照片的裁剪以及版面的编排还有图片的说明。一段好的图片说明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对新闻图片进行适当的补充,讲述关于图片之外的事情,客观真实准确简洁,就是最好的图片说明。版面编辑,追求1+1>2,当挑选出所有的照片后,哪张照片作为主题照片;每一张图片的大小、位置;标题文字,图片说明还有照片间距,小小的细节影响着最终呈现的效果。因此,新闻摄影,从开始到结尾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马虎其中的哪一步都无法将作品完全的展现。
第一次的摄影作业:拍摄最大焦距、适中焦距、最小焦距的照片。
最开始接收到这项任务时,环顾四周大家都是迷茫的神情。焦距是什么,怎么还可以有大有小呢?在紧接着下一周的课程学习后,我好像知道了。不同焦距的镜头视野各不同,但大体上分为四个镜头。
第一个标准镜头,能够得到与人眼的感受最为接近的画面,而我用这样的镜头对中心湖的黑天鹅进行了拍摄。在拍摄当天,平时难得一见的黑天鹅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但天鹅是动物,并不是静物,拍摄途中它会不断的将头探进水里喝水,所以要抓住它抬头的那一刻对于一个摄影新手而言,不是一件简单易办的事情。为了拍到令自己满意的照片,一直不停的调整拍摄角度,在担心自己会掉进水里的同时还要担心天鹅随时会走掉,而我还没有拍到自己想要的照片。
第二个广角镜头,景深宽广,它会有更强的现场感呈现,在对教学楼东一至东四的景别拍摄时使用的便是最小焦距。天空上漂亮的云彩让人不禁驻足观望,平静的湖面完整地倒映出教学楼的全面,就像是镜面效果一般。再次回看图片时,还是能感受到当时的宁静。
第三个长焦镜头,用细节填满画面,对拍摄对象进行特写,使主体更加突出。在我的镜头中的主体是一位不速之客,拍摄当时正值春季,第一次在大学校园里度过春季的我,见识到了什么是百花齐放,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花都相继盛开,很难不让人沉浸到它的美中。所以我靠近花丛,想将花作为我的最大焦距拍摄对象。却在拍摄途中发现了正在吸食花蜜的蝴蝶,在那一刻的我,连呼吸声都不自觉地放小了,生怕将蝴蝶惊走。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快速的按下快门定格了那一瞬间。就像“摄影之父”布勒松说的:“拍摄照片意味着你要屏住呼吸,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眼前的场景,捕捉那些在你眼前稍纵即逝的瞬间。”
而第四个变焦镜头,可以不用更换镜头便能改变取景的范围。但是,对于摄影工作者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像我们这样的初级学员是暂时没有办法掌握的。
第二次的摄影作业:拍摄正曝光补偿、无曝光补偿、负曝光补偿的照片。
曝光补偿只需要记住一个原则就可以了:白加黑减。最开始接触这个概念时,是觉得有一点抽象的,当时脑海里浮现出来了一首歌“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针对拍摄对象主体为白色时,为了能让它显现出原本的白色,所以应该适当的增加曝光补偿,而拍摄对象主体为黑色,操作方法反之。
完成这项拍摄任务时,我选择了时间跨度为一天。在阳光明媚的上午,蓝白相间的天空格外引人注目,又恰巧与白色墙面的宿舍楼相呼应,两者之间达到了一种某名的美好和谐感。我拿起相机,微调了曝光补偿值后,定格了这一瞬间的画面。下午,继续寻觅着我想要的风景,钻进树林中,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舒适绿色中火红的树叶又抢夺了视线,于是正常拍摄,无曝光补偿的照片就这样产生了。最后一张负曝光补偿,又该以什么作为拍摄主体呢?黑色的路灯?漆黑的楼道?灰黑的影子?我思考许久,其实越简单的拍摄物体越难以拍出好看的画面,最后,我选择了在晚上进行拍摄,将曝光补偿值调低,让黑回到原本的黑,大片的黑幕下只有一盏路灯亮着,但意外地没有感觉到孤独,反而是一种岁月静好的安宁。
第三次的摄影作业:拍摄一套主体鲜明的组图,并进行排版。
这组照片应该是我完成时间最长的一次任务了吧,当然它的评分也是最具重量的一个。五一期间我没有回家,劳动节当天,我带着相机前往市中心想去拍摄各类劳动者。一天之中拍摄了正午顶着烈日送外卖的小哥;在建筑地里汗流浃背的工人;从一楼打扫至七楼的保洁阿姨……但是,由于平时缺乏锻炼,没有经常地进行人物类的拍摄,所以最后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
作业追加了一项排版任务,上交时间推迟了一周,我可以重新拍摄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让我知道我不能再畏畏缩缩了。于是我从老区到新区,从校园内到校园外,虽然不是五一期间,但同样值得感谢的劳动者们进行了拍摄。一直守着我们,为我们清理生活垃圾的宿管阿姨;保证水果新鲜还热心推荐的叔叔;亲手制作热糍粑并推到铁门外的爷爷……他们构成了我的照片主体,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知晓了些许关于他们的故事,然后,用最简洁明了的话语进行了概括。排版完成后,我的新闻摄影任务宣告结束。
通过一学期的新闻摄影学习,让我由喜欢变成了热爱,记忆是有限的,文字是单调的,而图片能永久的保存那些我想要定格的画面。即使是将摄影作为一项兴趣爱好,也并不是盲目地去喜欢,它需要理论的支撑,需要不断的练习,需要我用心去感受。
http://www.dxsbao.com/art/1568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