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小叶,个性率真,为人机灵,只要他不喝酒的话……不,就算喝了酒,他也是一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
电影以酒吧的音乐开始, 印入丈人眼球的是趴在吧台上喝醉的叶藏。此时,一切繁华都已经结束消亡,而从画册里的照片开始回放。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乐观的人,不知道当你看完《人间失格》后是怎样的呢?《人间失格》电影根据太宰治所著同名小说《人间失格》改编,是太宰治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作品,影片内容以大庭叶藏整天沉溺于酒色之中不能自拔,最后沦落成为无用之人的故事为主线。它被不少人称为丧之巅峰作品,甚至有些人看了《人间失格》后会有自杀的想法。但是也许这部电影也并不是想让大家沉沦在里面的消极情绪中,只是想通过主人公叶藏映射当时的社会。就像太宰治文学中无所不在的“颓废”主义不是太宰治悲观的人生观作祟,而是他所处时代的投影,反应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不安的情绪。而电影的拍摄意义恰巧也在此。
《人间失格》毕竟是根据小说而改编的一部电影,所以它相比于原著有褒有贬。电影虽然保留了主线故事,并且非常保守的采取报流水账的方式来拍,但是改动了非常多的细节,导演编剧对于小说本身的文字理解也有些许的偏颇。
在电影中父亲这个角色完全没有出现,甚至没有被摆到对于叶藏人生有多大影响的地位上去。但其实,在小说中非常容易就能看出,叶藏从小压抑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亲的态度。小心谨慎处理着与父亲那种被叶藏看做沉重而紧绷的关系,却也非常捉襟见肘。但是在电影里则变成了叶藏天生的一种敏感性。就像那句经典的台词:我的出生,非常抱歉。(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电影里的小正太说的时候挺可爱,但是让人看的很莫名而且感觉会不知所措。而父亲的死讯,其实电影的表现也很羸弱,在原作中,影响着叶藏一生的人终于消失了,对于他来讲感受到的远比单纯的痛苦或者解脱更复杂。
童年戏至此结束,少年时的伙伴,似乎也是为了出来影响叶藏这个主人公而打了个酱油。归根结底,我愚见是电影稍微过了打扮,展现出来的好像叶藏惨淡的人生似乎都在受着外界的影响和摆布。因为被同学揭穿了,所以不好再伪装,因为被好朋友(书中唯一一个与叶藏进行往来的同学)带坏了所以堕落,因为认识的诗人(中原)死掉了,所以自己也想寻死。因为自己的妻子卖身了,所以他也酒精中毒。因为别人送了麻药,所以他这个人物最后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人不人鬼不鬼。一切仿佛跟叶藏的劣根性毫无关系,一切都是被“失格”。
《人间失格》书中的真谛和悲伤的意义,以及令人颓废的人格和社会并没有体现的一览无余。但是电影就是电影,他以表演和艺术的形式从某个很小的点切进你柔软的内心。
在电影中,那辆隐喻着贵族时代的马车,一次次地穿行在叶藏迷茫而痛苦的视线中,像是永远被乌云遮住的月亮,像是一颗永远在流血无人知晓的高傲而绝望的心。在电影里一共出现了三次,这是第一次,叶藏出生于繁华,却被繁华束缚,明明是自家的马车但是似乎不能随意坐,送这样的生日礼物竟让这小少爷这么欣喜,而坐马车这过程只有短短这一截,这意味着繁华易逝。第二次,和堀木在一乃家门口,然后堀木知道了他的出身,开始了后面的一系列紫醉金迷。第三次,在到乡下疗养的时候,叶藏看到的路过的马车,但是他回头的时候又没有了,这里马车是他的幻想,象征叶藏与繁华的告别。
电影最开始,马车将他送到门口,一大堆人向他祝贺,其实都是虚无,对他来说毫无意义,因为没有一个亲人。正门里面供奉的神像,说明他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善与恶的严明。晚上一个人,叶藏吻着刻的嘴唇,这是对爱的渴望,从刚开始呈现的这样的一个生日的几个画面中看出,他的成长是缺少父爱母爱亲人的爱,给嘴唇涂上红墨水,是想让其变得更真实,心里本来有点慰藉,可是一想到现实,就立马又用刻刀把嘴唇除去了。
沉重的音乐和那些画,也是关于惩治罪与恶的。令小叶藏多少有些恐惧,而这里的伏笔,使后来叶藏的一系列行为得到解释,他内心有严格的关于罪与恶的界定,但是自己又身不由己的沉溺在这些罪中,所以使他痛苦不堪。
作为小孩子却对神说了这样的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生于繁华,束于繁华,从小接受关于善与恶的教育,所以人内心生而来的恶让他觉得自己没有为人的资格,对自己生而为人感到愧疚。一切就从这句话开始 。
叶藏给竹一看他画的画,妖怪是象征极好的画以及画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不仅画,画家大概也不是人,是妖怪。在此之前,其实叶藏的内心,虽然有很多想法,但他的生活还是比较干净的,从在湖边的那幅画作,就可以看出很清新,但天空并非是蓝色的,而是带有点灰暗的。然后堀木就来了,改了叶藏的画并且加上了各种的红色,乍一看,其实挺好的,但是前后对比,叶藏的画其中有很多绿色,这代表着善。而堀木的画里有很多红色,代表了恶。
电影里演员标志性动作托着下巴,与那副油画气质更像一点。整个电影都是暗色调,连大海都泛着灰蓝的忧伤气息,书中作者不自觉跳出角色说着独白与片尾对着镜头的独白一样,告诉人们,诉说他的苦闷。三十九的玩笑一样的活着,就像一条轨道上一个车厢里,由一个个人物和片段组成的,分割的又是相联的。
《人间失格》会让人产生共鸣,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当深入它的灵魂时,就觉得自己像是是叶藏身边的一个小人物,在时时刻刻关注着他,看过了他的起起落落,看他走向死亡。很多时候,自己的迷茫会随着他的思虑而解脱。他说,“互相欺骗,却又能过着圣洁、开朗的生活,或是满怀自信度日的那些人,我实在无法理解。” 在我看来叶藏从不是一个内心自大的人,他就像一个在讨好人间的神,从未停止审视过自己和他人,从未原谅过人类的丑恶,虽然这样做会让他体无完肤,就像电影(书中也有提过)所说“碰到棉花都会受伤”。而对于明明心知肚明,却可以什么也不顾而坦然活下去的人类,他是无法理解的。他一直欺人,却从未自欺,人间便怪罪他这是“错”的。
“我认识的小叶,个性率真,为人机灵,只要他不喝酒的话……不,就算喝了酒,他也是一个向神一样的好孩子。”这是结尾老板娘最后的评价。“向神一样的好孩子”这句话的翻译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说是“向”,有人说是“像”,但其实这是一样的。叶藏虽然丧失了作为人类的资格,但绝对不是因为他卑贱,而是因为他像神一样高尚,也是因为他一直向往神的生活观。整部作品描述的一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纯粹的人类,因为太过纯粹,而被丑恶的人类社会扼杀。对于神来说,人间即是个地狱。“他人即地狱”,在他的眼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影中人亦是局外人。1948年,太宰治的遗书里写道:“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已经是太宰治第五次自杀了,他终于成功地杀死自己了。在他死前,人间失格》已经发表了。或许太宰治的自杀其实是他诠释主人公叶藏内心的最好方式。
主人公其实是有很多高尚的品质,但是他生活上跟社会接触比较少,又无奈处于贵族生活状态,日子过得单调重复且缺乏新意。而太宰治的自杀相当于就是在告诉大家,我的下场就是因为自己莫名的高尚理想主义让我逃离社会,逃离社会的下场就是走向死亡。
史铁生曾说过:“写作者,未必能塑造出真实的他人,写作者只可能塑造真实的自己。”这话用在太宰治身上可谓是恰到好处,纵观他的各部作品中的诸多角色,都像极了他自己的无数分身。
在《人间失格》中,主人公是一个被社会排斥的“边缘人”角色的挣扎与沉沦。而若要问《人间失格》与太宰其它作品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或者“相同之中的些许不同”是什么的话,恐怕只能说,这个作品是刻画太宰治“丑角精神”最深入、最全面也最彻底的一部作品。这样看来,叶藏的人生态度并非消极,只是他积极追求的确实是一种过于高尚的理想主义,是神所拥有的主义,而这是社会中大部分人所不具有的特质。
所以不是太消极,而是过积极。太宰治的作品一直以来被评论家用“无赖派” “颓废”之类的词来形容是家常便饭。但真正来说,至少《人间失格》是跟那些词语是搭不上边的。它不是仅因太宰治为惭愧自己的颓废而写的自传。如果整个《人间失格》就只是太宰治在发牢骚,怎么可能引起那么多读者的共鸣?若太宰描述的仅仅是一个慢慢步向毁灭的人,人生经历惨痛的人,那么大家会因怜悯而开怀大哭,但《人间失格》不是一个悲伤的艺术品。就像在电影的菜单彩蛋以及书的后记中太宰问老板娘“你哭了吗?”时老板娘的答复一样——“不,与其说是哭,不如说……”。看完这本书,只是会盯着空气发闷闷的发呆。
残缺的人丑陋,试图迈向完美,接近完美的人却只能迈向毁灭。这是最精彩的悲剧。
http://www.dxsbao.com/art/1556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