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男孩》讲述的是一个出生畸形,害怕社交的聪慧男孩奥吉,在走出家庭,在小学中结识了许多朋友,最后走出心理阴影的故事。奥吉在影片中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身边朋友家人善良的品质让观众们情不自禁地落下眼泪。
影片《奇迹男孩》将人类社会的缩影凝聚在整部影片的前半段,欺辱、疏远、辛酸等等现实中人们经常出现的负面情绪在电影中彻底的撕开伪装,暴露在观众面前,观众不由滋生心疼和压抑的泛感情。而在影片的后半段,导演让电影色调一下子明亮起来,剧中人物的缓和、恢复、和好如初的美好结局与此前冷淡色调相承接,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畅快感,观众的眼眶也就出现了点滴晶莹。
导演通过纪实的手法,将奥吉等人的美好结局展露在观众面前,通过隐喻的暗示传达人们要珍重亲情和友情,虽然影片最后的结局过于乌托邦,但是足够为我们带来启示。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影片《奇迹男孩》中的父亲、母亲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照顾奥吉,为了让他健康发展,母亲还辞职回家放弃成为硕士的机会,一力承担奥吉的教育任务;姐姐哪怕难受悲伤,埋怨父母只关心弟弟而忽视了自己,也会在弟弟面前撕开自己的伤疤去安慰奥吉。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姐姐在沙滩上痴坐良久,勾起奶奶在世的回忆,为维娅带上项链“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天使去照顾奥吉了,而我就负责照顾你吧。”维娅作为家庭中被忽视的一环,为了弟弟也愿意懂事,愿意为父母分担忧愁,哪怕自奥吉出生后再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
但是剧中最让我心疼的不是奥吉,而是米兰达。哪怕是奥吉,也拥有最爱他的家,和米兰达那缺乏温度、支离破碎的家庭有着最鲜明的对比。米兰达,不仅人美,智商和情商也双高,能力更是突出,是人们眼中最完美的公主。但米兰达最羡慕的人却是维娅。维娅不如米兰达美丽,不善交际,朋友只有米兰达一个,性格也内向,能力也不高。只因维娅拥有能够拥有最完整的家庭,米兰达最希望成为的就是维娅那样拥有家庭幸福的人。
但是令人痛惜的是现在年轻人统统放弃家庭,出门在外,常年陪伴父母的只有摄像头中的孩子和话筒中孩子熟悉的声音。年轻人借助青春的资本追名逐利,年长父母常年留守空巢,种种令人侧目之悲剧更时有发生。“南京一独居老人中秋离世 死亡两个余月后被发现”报道中该老人离世前留下一份遗书“XX,我于昨晚(农历八月十五)走了,走时心如止水……”,老人满心以为孩子们第二日就会知道自己的离世消息,赶回家为自己收拾遗体。谁知第一个发现老人死亡竟是嗅到尸体腐烂异味的邻居,最后才通知警方和老人家属。以上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连自己亲养父母逝世都不得而知,甚至需要别人因尸体腐烂通知才知晓,世人之天性薄凉以至于斯。年轻人追求更好的生活本质上并无过错,但令人费解的是工作和父母、工作和家庭难以协调的问题困扰着大多数的年轻人,人们只能二择一,选择了工作,选择了金钱。拼却一切追逐、奔跑,而在最后离蹒跚的父母太远了,连回头都看不见父母挥手的身影,直到父母一一离开,才后悔莫及。“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种种诱惑也随之而来,在一个崭新时代,人们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兼顾家庭和工作,何去何从将是今后永恒的话题。
除此之外,离家出走,殴打父母,家庭矛盾,冷战冷暴力……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到底是什么让现在的家庭失去了温度,只剩下利益与勾心斗角?如今浮躁的现代社会让人们失去了内心本质的纯真和善良,哪怕是亲人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父母只知道“不打不成器”,由此衍生的是成人的自以为是和强烈的掌控欲,“孩子们只要走在我规划的道路上,就一定可以成才成德”。殊不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对话、理解是社会文明的路标之一。易堵不易疏,至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育儿法则仍在那些小学或初中就辍学务农的父母中间延续。而要在短时间内破除这一观念的桎梏,恐怕“难于上青天”。
其次,当代父母一味追求校园优良的学习环境,将教育责任强加在老师身上,反而忽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这些父母只知道一味的增加孩子学习负担,“要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和交流,仅用试卷上红红的分数衡量孩子的方方面面,内心对人文关怀的缺失也作为一个种子深埋孩子的心底。离家出走、冷暴力处理是这些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和他们自我保护的措施。
人文情怀和良好教育理念的缺失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最大难题,像影片中能对孩子的悉心教育,以家庭为重,维系住家庭温暖的父母、孩子的在如今可谓寥寥无几,大家,还请长点心吧。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影片中孩子们的感情真挚而又简单,杰克在富贵子弟朱利安对奥吉的再三侮辱直接挥拳相向,在《我的世界》诚挚道歉赢得了奥杰的原谅;朱利安在最后关头向校长图什曼道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该欺负奥吉等等,种种情节通过简单的镜头直剪,展现在观众面前,平淡朴实却又极富感染力。
《奇迹男孩》的友情部分在杰克和奥吉的初识、玩伴、疏远、弥合四幕下得到升华,最后欺辱过奥吉的朱利安四人帮最后站出来替奥吉出头,友谊这条主线终于在这里达到高潮,五个小男孩站在湖岸勾肩搭背,远方的湖水荡漾着圈圈涟漪,让观众不禁泪目。那也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友谊,那也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兄弟姐妹,影片勾起了无数观众对于友谊的记忆。泪水肆意流淌,祭奠曾经的友谊。
孩子们的友谊纯粹真挚,毫无利益的裹挟和交杂,而这种现象在如今的成人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种种不合逻辑的“习俗”应时而生:婚礼一定要随份子,份子的数量大小决定了我们之间的感情; “塑料姐妹花”“防火防盗防闺蜜”观念的扩散……这些现象都或多或少的揭露了当代成年人的交友现状。掺杂利益,不尽不实,虚与委蛇的友谊让人们之间剩下的只有防备与空虚时刻的寂寞和孤独。
当代学者发现,虽然当前时代科技高速发展,人文情怀的进展反而越来越慢,几近停滞,人们在缩短时间和空间的交友技术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没有拉近,反而呈拉远趋势。人们和普通朋友的交际只限于朋友圈的点赞和生日时期的自动推送。所有人都隐藏在一个个屏幕后面,敲打着手指,发出一条条冰冷的消息,难道不是社会的悲哀吗?人文情怀的停滞甚至倒退是如今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的并做出改变的。在此刻,孩子们可能才是成人的老师,充斥童真的言语,毫无防备的交心,两颗心灵零距离的触碰,让观看者无不内心悸动。或许我们真的需要放下坚硬的外壳,打开自己的心房,去看看身边的朋友们,体悟一下生活,真正寻找几个内心相交的朋友了。
总结
影片《奇迹男孩》(《wonder》)作为一个乌托邦的影片,虽然过度理想的展现了人们对于情感的真善美的追求和维护,但是不失一部能够给人们带来深刻思考的优良电影的水准,导演斯蒂芬·卓博斯基通过自己独特的电影表述,希冀通过电影发人深省,唤醒人们内心本质的善良。
电影通过章回体的方式让每个人的故事都展现在观众面前,奇迹不止发生在奥吉身上,里面的每个人都是奇迹。《奇迹男孩》看似讲述残疾男孩奥吉的故事,实则是每一位追求爱与温暖的人们共同的故事。
当前能够一击而中地戳中观众的泪点的电影,在当前爆米花影片盛行的时代,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了。
http://www.dxsbao.com/art/1542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