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的解释——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用它来形容苏格拉底,似乎不够精确,死似乎是苏格拉底摆脱肮脏的肉体进而实现灵魂无上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及其后数位古希腊哲学家为西方伦理及宗教奠定了基础,就我而言,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基督教教义,尽管我对其了解不深······可惜这本书是转译的,不知道有没有打折扣,我不是不相信杨绛先生,只是觉得语言在传递过程中其语义要受到一定折损,传递一次折损一次,两次传递自然比一次折损更大。
我认为本书的价值不止于苏格拉底对死亡的真知灼见,还有一个就是苏格拉底为辩论这一行为创造了典范,当然,这是《理想国》系列的共性,但是今天只说《斐多》,如何在质疑中“步步为营”,使自己的观点为大众接受,如何旁敲侧击引人入胜,辩论不等同于诡辩,在同别人辩论之前先在自己心里说服自己,否则,就不要开口。苏格拉底的大师风范也是很引人注目的,好几次他的观点都看似被推翻了,可是他依旧思路清晰,从根本上解答问题,逻辑很清晰,我这个工科生差之远甚,当别人质疑的时候,难能可贵的是他总是保持微笑,这才叫真正的大师,永远都那么自信慈祥。
苏格拉底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善于思考,所以他在当时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至今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基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落后,所以他对一些事物的猜想在今天看来很有意思,尤其是他对地球的畅想,给我一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感觉,哈哈,开个玩笑,不过诚恳地讲,他能在当时意识到地球是个球已经很前卫了,他能认识到地球四周有相同的力制约着,这恰好吻合了万有引力定律,不过在宇宙中地球所受到最大的力当属太阳了,这个引力作为向心力以使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他对各种层次的湖泊以及天堂的设想很巧妙,我看是基督教的原型,这些是类比出来的。
苏格拉底有自己一整套理论,由于他的朋友和学生长期受其影响,所以很多东西比读者理解得透彻,有些地方我是还有些疑问的,尤其是一些抽象的东西,比如化一为二那一部分,大的本质是大,小的本质是小,不能因为一个脑袋说甲比乙高,很多地方他都是化抽象为具体,所以整体来说相较于其他哲学书籍还不难理解,所以很适合把这本书作为哲学入门书来看。
归纳一下《斐多》中的论点(不够完整,我觉得主要是辩论过程很精彩,苏格拉底循循善诱):1.世间所有相对的事物是彼此转化的,冷暖、软硬、长短、睡醒……所以没有理由不认为生死也是互相转化的;2.人生来就有绝对观念,而绝对观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譬如绝对的美、绝对的善,这是先天就存在于我们头脑中,我们只是通过学习,将它们回忆起来。认识就是记忆。这是我们出生之前就有的,所以一定有灵魂存在;3.凡要灭亡的东西,都是会分解的,因为它们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而灵魂是绝对的,所以灵魂不灭;4.哲学家追求灵魂的理智和绝对,肉体只会干扰灵魂的追求,死亡是灵魂摆脱肉体。
灵魂是至高无上的,这不代表所有人的灵魂都纯洁,很多人的灵魂被肉体污染了。灵魂不是用来和谐的。思考思考,一定要多思考。灵魂是不朽的。
http://www.dxsbao.com/art/1495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