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版《白蛇传》剧照 |
何天平
猝不及防地,一部“非主流”电视剧成了近期的社交货币。有人赞不绝口,有人忧心忡忡,原本只是地方台播出的一部五集微型剧,全长也不过一部电影的体量,仅仅因为一群平均年龄八九岁的儿童出演,竟促成了一部罕见的“现象级”之作——或许制作方也没承想,它会“火”到这样的程度。
这部以1992年版《新白娘子传奇》为蓝本翻拍的电视剧,因为全由儿童加盟,亦被戏称为Q版《白蛇传》。剧中陆续登场的小朋友们,要么如小白素贞、小许仙演技出乎意料地在线,要么像路人甲那样迷迷瞪瞪。总体上,Q版《白蛇传》虽是儿童剧的处理手法,却成功规避了变成一场撒欢式闹剧的可能。比起眼前某些“霸屏”的热门偶像剧,有模有样的小大人架势反倒显得品相更独特、制作更用心、态度更端正。几乎是突如其来地,这一作品流传在“大人”的朋友圈里,引发一场又一场的点赞转发狂欢。眼前一亮的质地被网友们公认能够为这些小朋友颁发一枚“小戏骨”勋章。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小”作品之于社会层面的意义远比文本层面更丰厚,透过它,所谓成人的世界或许也能得到些许启发。
很显然,倘若仅是拍摄模式特立独行,Q版《白蛇传》很难引发持续关注。因而,它的看点并非停留在孩童对成人行动的模仿和对成人世界的想象——此类状况其实频现于诸如“六一晚会”的场景中,并没有太多稀奇——而在于它被贴上的“00后撑起的国剧经典”这一宏大标签。一群不足十岁的小朋友另类解构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大剧,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对眼前的“少年时代”充满好奇的未知感,这种未知可能是“出人意料”的满意,也可能是“合乎情理”的糟糕。总之,正当人们尚来不及对“垮掉的一代”的90后进行“验收”时,00后煞有其事的“早熟”令人注目。朋友圈里的风向标从起先的“好美好会演”、“实在太可爱”,逐步倒向“00后的熊孩子简直可怕”、“这些小孩将来可能都是大麻烦”之类充满隐忧的批判话语。不过,这些“熊孩子”要是知道了以上种种恐怕免不了一脸问号。在他们还不大明白何为经典时,一会儿被夸“神还原”,一会儿又成了发愁的对象——为什么我们总习惯于用成人世界的运行逻辑去揣测这些小朋友呢?
争议的焦点无非两条:其一,这不是他们“该做”的;其二,消费儿童不可取。那我们不妨回到剧集本身重新审视一番。
客观上,从该剧表现出的成色看来,虽谈不上有多么精良,但在“低成本制作、纯草根演出”的预设下,一部制作费十来万的作品也算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了。至少,相比太多三观毁尽的国产电视剧而言,Q版《白蛇传》是可爱而认真的,并非低劣粗鄙之作。在内容呈现上,该剧虽基本是对原作风格与结构的简单平移,但恰恰是因为这一份如法炮制,也令其表现出大多数翻拍剧中不多的诚意。要说“神还原”也不过分,剧中对经典桥段的戏仿正是孩童纯真秉性的一种反映——投机取巧蹭热度都是大人的事,小孩的眼中恐怕只有“我究竟模仿得像不像”。原作《新白娘子传奇》的荧屏影响力从专注抢占暑期档二十年中便可见一斑,过去的十多年里再度讲述这个故事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可最后,我们依然对最初的版本难以忘怀,其地位不可撼动。换句话说,之后的翻拍再无前作的高度,更在唤起集体记忆的层面有所缺失。严格而言,Q版《白蛇传》算不上翻拍,顶多是一次场景再现。可即便是那么简单的事,这些年来“大人”们费尽心思都没能达成。
从形式到内容的戏仿,贯穿在这短短五集之中,因不太涉及二次创作,对原版的童趣化改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剧中颇受关注的部分小演员都表现出过人的演绎悟性。例如,从青城山出来幻化成人的小白素贞,眼看着自己的“变身”,有层次地惊喜于手手脚脚的与众不同;船上初遇小许仙,她羞答答的模样也与当年的情境有几分神似;水漫金山寺时,小白素贞一改面对许仙的柔情万种,犀利地注视着法海,眼神坚定。再如,带着些许萌点的小许仙,在得知法海收服白素贞后瞬间泪崩;明明是个小孩却能一本正经地跟“儿子”决绝深沉地告别……这些真诚之处,虽偶有小题大做的违和感,但整体上仍能看到他们的认真与较劲。原作中那份独特的“说着说着就唱起来”的戏曲质感,也在“小戏骨”的诠释中得到投射。看着看着,我们时常会忘了他们还只是不谙世事的半大小孩,就连不时出戏的小群众演员们当作背景往那儿一站,都把当年并没有那么精致的影视生产的遗憾带出来——粗糙是粗糙了点,不过当真有了点重走白蛇传奇之路的意味。更有趣的是,这些“小戏骨”们用这个时代独有的年轻话语不经意地推进了一次经典的“与时俱进”。
要说所谓的“少儿不宜”,Q版《白蛇传》煞费苦心地剥离了原作中的爱情主线,虽在落点上有所游移,但这基本尚在孩子的认知范畴内,这又有哪里是他们“不该做”的呢?何况,在诚意这件事上,孩子表现得其实比我们好了太多。
另一方面,更尖锐的争议似乎指向的是“消费”这一行为本身。“娱乐至死”的年代里,“消费”被置于空前的重要地位之上。因而,我们会经常性地警惕于消费这一动作本身所带来的影响,这自然很“政治正确”。然而,我倒是认为人们对Q版《白蛇传》的担忧稍显多余,尤其是对在如此演绎中“迫使他们理解现实的成人世界观”一说更有那么些哭笑不得。一方面,我对于播出这一剧集的小戏骨栏目怀抱的“学习经典、传承经典”意图存疑。所谓经典,是在理解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后才能得到的价值的生成,这点之于小朋友而言,不免有些强人所难;另一方面,“小戏骨”们纵然表现出超乎大人想象的演绎天赋,也不代表他们真正理解所饰角色和情境的复杂意义,剧中浓浓的图解和仿制意味表现出的只是他们对于达成一件事的“认真”。稍稍留意幕后选角的过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孩子们“较真的执念”要比“成名的想象”来得更显著。“消费”得有足够的筹码,仅仅是针对小朋友们的真实和可爱,这种“消费”实际上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虽然不得不承认的是,该剧在意外走红之后确有不好的影响出现,但不能全然归罪给这部非典型爆款剧本身吧。
Q版《白蛇传》并非“小戏骨”们参演的第一部作品,他们寄托在作品中的是“用心”而不是“野心”。这一场盛大的“众说纷纭”还在不断发酵,可造成眼前这般喧哗局面的,难道与“大人”们总是太爱以善意之名的干预没有关系吗?我们自己曾经历过多少次因为无谓的担心而被“谋杀”了童年的状况?人人都在谈论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一代比一代匮乏,然后一边追忆着自己“肆无忌惮”的孩提时代,一边又继续用补习班和兴趣班矫饰着下一代的无趣童年。别把小朋友想得那么脆弱,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坚挺。
http://www.dxsbao.com/art/144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