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狗战胜韩国职业棋手李世石、谷歌推出模仿人类神经思考的翻译系统、无人驾驶汽车投入测试、生产线上的大批量机器人取代工人……2016年,那些曾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内容成为了现实。而今年距离1956年麦卡锡、明斯基、罗切斯特和香农等人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正好过去了60年。
是什么促使了机器智能革命的发生?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了吗?新旧产业的更替将如何进行?人工智能将会威胁到人类生存吗?我们如何面对整个社会的升级和变迁?
10月21日,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吴军博士携新书《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来到上海,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向我们解答了普通人对于机器智能的误解,并从“大数据以及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的角度,对今后人类思维、产业发展以及社会变迁作出新的解读。
《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
机器智能不会威胁人类 站在背后的人更为可怕
今年人工智能领域获得最多关注的无疑是阿尔法狗大战韩国职业棋手李世石这一事件,而阿尔法狗的获胜让一些不了解机器智能的人开始杞人忧天,担心机器在未来能够控制人类。
对此,吴军回应:“人工智能并不是产生意识、情感或发展为威胁累人的物种,阿尔法狗的‘灵魂’是计算机科学家为它编写的程序,是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它并不知道自己在下棋,它只是在做计算。机器不会控制人类,但是制造智能机器的人可以。不要去打鬼,鬼是人装的,站在机器后面的人更为可怕。”
吴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智能左右人们的生活并没有所谓的明确时间线,事实是智能已经沁入了我们的生活。“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大家认为智能手机可以让人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但现在所有的时间都已经变成了碎片时间,生活方式完全被改变,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智能已经在控制我们。科技在人类进步中总是扮演者最活跃、最革命的角色,它的发展是无法阻止的。与其恐惧和抵触,不如面对现实,抓住智能革命的机遇。”
是什么在推动着机器智能革命的发生?吴军的观点是,这场革命来自于大数据量的积累达到质变的奇点。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数据就是数字,或者必须是由数字构成的,其实不然,数据的范畴比数字要大得多。吴军介绍:“数据的范畴远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要广得多。互联网上的任何内容,比如文字、图片和视频都是数据;医院里包括医学影像在内的所有档案也是数据;公司和工厂里的各种设计图纸也是数据;出土文物上的文字、图示,甚至它们的尺寸、材料,也都是数据;甚至宇宙在形成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数据,比如宇宙中的基本粒子数量。如今,这些以语言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内容就是全世界各种信息处理中最重要的数据,它们就是今天大数据处理的对象。”
“如果我们把资本和机械动能作为大航海时代以来全球近代化的推动力,那么数据将成为下一次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核心动力,”吴军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2005年是大数据元年,虽然大部分人感受不到数据带来的变化,但之前在机器翻译领域从来没有技术积累、不为人知的谷歌,以巨大的优势打败了全世界所有机器翻译研究团队,让世人感到震惊。
“谷歌请到了当时世界上水平最高的机器翻译专家朗兹·奥科博士,他用的方法没有特别不同,但是他用了比其他研究所多几千倍甚至上万倍的数据,两边的积累就导致了质变的发生。”
数据驱动方法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起步,在八九十年代得到缓慢但稳步的发展。进入 21 世纪后,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可用的数据量剧增,数据驱动方法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最终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今很多需要类似人类智能才能做的事情,计算机已经可以胜任了,这得益于数据量的增加。
全世界各个领域数据不断向外扩展,渐渐形成了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很多数据开始出现交叉,各个维度的数据从点和线渐渐连成了网,或者说,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极大地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出现了大数据。
无处不在的监控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数据多维度和全面的特征,使得它可以从很多看似支离破碎的信息中完全复原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的全貌,并且了解到这个人生活的细节或者组织内部的各种信息,这样也引发了大家对隐私权的担忧。吴军博士坦言,“现在已经是《一九八四》的时代,在小说中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你。而现在盯着你的并非某个黑客,而是很多处理数据的机器。在今天和未来,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机器智能三者叠加到一起之后,我们不再有隐私可言。”
如何应对?吴军在其《智能时代》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保护隐私的技术——双向监视。大部分人喜欢偷窥别人隐私的一个原因是,,这种行为是没有任何成本的。但是,如果有人在刺探别人隐私时,他的行为本身暴露了,那么他就会多少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如果数据从采集到使用都需要是双向知情的,也就是说不再是数据的所有者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数据的采集者和使用者(偷窥者也是一种特殊的数据使用者)也是同样被监督的,或许这样是最有效地保护隐私的方式。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
争当2%的人
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有时候非常诡异,一方面可以造福人类,另一方面也可能让更多的人无事可做。智能革命也必然如此,当计算机变得足够聪明后,或许大多数人在未来不再被社会需要。
“或许只有2%的人能够在智能时代取胜,任何做重复工作的职业可能都会被淘汰,甚至是一些高级的职位。比如放射科医生,这类工作被认为需要太多的专业和技能不可能被机器取代,但今天智能的模式识别软件通过医学影像的识别和分析,可以比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更好地诊断病情,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医疗行业的现状。再比如现在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手术系统’。”吴军表示,他曾亲身体验操作该机器人:“我在远程用手术刀虚拟切割时,手的感觉和切割真实的组织是一样的。”
技术革命会使得许多产业消失或产业从业人口大量减少,释放而出的劳动力则需要另寻出路。如何面对这样的发展?吴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未来被淘汰的产业的从业人员能够进入新行业的概率和比率是非常小的,在智能革命全面到来的时候,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把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把第一、第二产业变成第三产业这么简单。对于政府而言,首先得承认这样的现状和挑战。也许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大家少工作一点时间,二是相较于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萎缩的趋势,把服务业发展好。”达·芬奇手术系统。
现有产业+大数据/机器智能=新产业
技术发展起来非人为可以控制,个人思维需要随之转变,产业思维同样如此。科技发展有不平衡性,其它产业可能以正常的速度在发展,而IT则是一个超正常的速度。IT会带动其它行业起来,这是一个机会。现在工业领域存在断层,有的人觉得大数据对它的影响不是很大。
“产业升级一个靠大数据,还有一个是技术架构。工业企业之间如果联网,通过网络把销售各个环节打通,“吴军曾接触过一家制造风力发电机的公司,“这家公司意识到大数据的作用,不断转型升级,生意就做得很好。如今这家公司都不再生产风力发电机了,由下游的厂家给它生产。因为思维的转变它占有先机,成了竞争者的雇主。”
此外,在技术层面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也面临数据储存与搜索的问题。“现在数据量太大了,储存不一定存得下,再一个用起来还不是很方便。所以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改善存储的空间以及搜索的便利性。新的半导体技术让存储技术不断改进,但大数据和存储总是存在间隙差距,一旦你知道能存储多少,就会生产出更多的数据。比如行车记录仪,要保存时间更长的同时,还会不断追求画面的高清。但这个间隙差距也会给很多设备制造商更多机会。”
吴军认为,机器革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是全方位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最初收益的都是发展它、使用它的人,而远离它、拒绝它的人,在很长时间里都将是迷茫的一代。
“在智能革命到来之际,作为人和企业无疑应该拥抱它,让自己成为那 2%的受益者;而作为国家,则需要未雨绸缪,争取不要像过去那样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伴随半个多世纪的动荡。”
http://www.dxsbao.com/art/144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