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周玮 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亦真亦幻的视听效果惊艳世界,《韩熙载夜宴图》APP贯通视觉、听觉、触觉动态重现当年夜宴的华美,“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将优质资源通过数字化传递到边境百姓手中……这些为群众提供了炫酷体验的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都是文化科技新成果实际应用的成功案例。
近年来,文化部、科技部等部门推进实施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新项目,运用新技术新方式,探索解决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难点问题,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文化科技成果,为支撑、提升和引领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典范和样本。
科技优化产业结构催生文化新业态
演出装备是舞台文化的载体,可以说是最复杂、最能体现文化科技融合的领域。“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演出效果呈现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不久前在湖南韶山通过验收,成功应用于韶山大型实景秀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中《天鹅湖》《月光》等节目,也都应用其新技术呈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专家评价,这个项目解决了当前舞台机械、灯光、视效、音响等声光电机各控制系统协同困难,以及舞台演出监督调度系统缺失、艺术创作力低下等制约文艺演出发展的关键问题。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文化主题展示系统技术集成与其在文化主题公园的应用示范”项目,研发了文化主题公园影像集成技术,包括球幕立体实拍和三维虚拟场景结合方法、球幕电影中虚拟场景全景渲染、球幕电影投影放映方法、用于拍摄的大型程控威亚系统、基于HDR贴图的高真实感图像渲染等关键技术,带来高真实感的视觉冲击,为特种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推动高科技文化主题娱乐产业的发展。
此项目还研究了基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公园发展模式,设计并开发了《大闹天宫》《牛郎织女》《火焰山》主题项目,在芜湖、郑州等地试运营,把中国传统文化以现代技术手法表现出来,给文化主题公园产业带来新的活力。
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蒋伟所说,目前,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已经占据了文化产业的主导地位。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在文化领域中的应用和普及,不仅优化了文化产业结构,而且还催生了一批新的文化业态。科技与文化融合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全媒体、数字化”助力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3D、4D、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正逐渐引入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中,这些现代科技不仅突破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瓶颈,还增加了观众的体验性、互动性。
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故宫书画的全媒体传播策略和关键技术研究”为例,这个项目对故宫书画藏品的传播途径进行有机整合,十亿像素大影像的在线浏览、多媒体标注数据的组织与调用、高清影像的鲁棒的数字水印嵌入与提取算法3项关键技术达到业界领先水平;研发了《韩熙载夜宴图》App、故宫名画记网站栏目、端门数字馆数字长卷等书画数字展示项目。
《石渠宝笈》特展期间,网上展览总浏览量为55万页面,覆盖用户8.2万人;《韩熙载夜宴图》App于2015年荣获了苹果商店唯一一个“2015年度最佳App”(iPad版)。业内评价,此项目对于发挥博物馆价值、拓展文化遗产的时代内涵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科技支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哥窑青瓷借科技“重现生机”: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复烧工艺研究”,挖掘利用龙泉矿藏的胎、釉料配制技术,结合现代先进工艺设备,提出了一套系统有效的青瓷科研方法与实验方法,对黑胎哥窑开片青瓷烧制工艺的恢复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此工艺已能应用到实践生产,每年可生产100余件黑胎哥窑开片青瓷精品,实现销售收入680余万元。
让传统工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丝绸织锦文化创意与工艺创新及示范推广”,运用现代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将织锦工艺所能表现的颜色种类由20多种增加到近千种,在工艺精细度上由传统的每平方英寸不超过300根提高到600根以上。
“这一项目首次实现了中国传统织锦的数字化设计与制作。”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邱春林说,此项目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工艺,实现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的转型和升级探索了有效路径。
“云计算”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中办、国办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强调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现代传播能力,为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和传播渠道建设”,提出针对我国农村现实情况的文化数字资源使用模式体系,研制了一点通乡村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农村地区现有传播渠道和终端提升农村地区文化互动传播水平。
实现资源共享,云技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云计算环境下智能化数字文化资源信息采集和资源整合及服务模式研究”,着力解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信息孤岛问题,打破网络传输的瓶颈,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实现对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全局管理、监测和统计,努力探索新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形态,提升服务效能。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新形态实现研究”提出公共电子阅览室新形态的实现路径和运营模式,研究成果包括实体模型、技术产品、标准规范和服务案例等完整方案,解决了我国在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进程中面临的建设、管理、服务等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罗云川说,顺应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构建完善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运用现代科技培育新兴公共文化服务业态,必将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展示与传播、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打开新的局面,引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
http://www.dxsbao.com/art/131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